中國制造業蝶變

制造業蝶變
制造業蝶變
企業倉促倒閉、老板不知去向、討薪引發的堵路圍攻、火車站廣場提前返鄉的農民工,這是近幾個月中國制造業呈現給世界的一幅斑斕而突兀的風情畫。當“全世界都在用中國貨”的榮耀方興未艾,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卻猝不及防地陷入了危機。
和美國的虛擬經濟危機不同,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是實體經濟的危機,“中國制造”附加值不高的痼疾,終于在金融危機的逼迫下造成了大量企業的死亡。
如何走出困境,實現突圍?在最初的不知所措之后,大踏步地回歸到過去的發展模式,似乎成了各級政府“保增長”的本能選擇。但是,固守產業鏈低端,并不能確保“中國制造”的長治久安。津津樂道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低廉,因而產生全世界的資本主義都對中國俯首稱臣的幻覺,正是中國制造未來最大的危機。
普通的鞋子、衣服并不是制造業的全部,如何既會造鞋子,又能造大飛機和精密機床,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在這方面,日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一個有未來的中國發展戰略一定是一個“高低結合”的經濟戰略和社會戰略相結合的戰略,而這樣一個戰略怎樣設計,歷史上還沒有先例可以參照。但是革新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營造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社會環境;擴大內需,創造能讓普通人從中受益的經濟發展模式,應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