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皮革”的環保理念成行業共識
日前,2008年中國皮革發展論壇在我省召開。來自國內的皮革業巨頭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皮革業如何升級”。與會人士希望以本屆論壇為契機,促進全國皮革行業的轉型升級,走“綠色皮革”之路。
論壇上,興業皮革董事長吳華春介紹了福建皮革業發展現狀。他表示,皮革業是福建省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良好的區位、交通、人文、政策等優勢,福建皮革行業得到高速發展。2007年,全省皮革制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000多家,完成工業總產值835.6億元,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實現產品銷售率98%,高于全國行業的平均水平。福建皮革業主要生產天然皮革(頭層皮、二層皮)、制面革、箱包革、家具革、服裝革等,產區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的晉江、泉港和漳州市的漳浦等地。
參加此次論壇的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認為,中國是世界皮革、制鞋生產制造大國,但不是皮革產業的強國。我國輕革總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20%,鞋類產品總產量100億雙,約占世界鞋產品總量的60%。過去的30年,我國皮革產業憑借低成本、出口數量增長拉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獲得“世界皮革、制鞋生產大國”的聲譽。楊承杰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及資本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皮革業傳統的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難以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他認為,產業正在進入轉型期,行業必須理性面對困難,積極應對挑戰,保持產業和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楊承杰表示,主辦方借舉辦這屆論壇的契機,目的是推動“環保領先、綠色皮革、產業升級”理念的深入研討,將中國的皮革產業做大做強。
“產業升級需要觀念升級”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皮革業發展到今天,是到了轉變觀念的時候”。他說,“升級”不只是產品檔次的升級,更主要的是觀念的升級,“觀念改變了,其他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楊承杰說,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皮革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皮革大國。而皮革業在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存在不同問題。他認為,在新的形勢下目前行業內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是認識上的問題。有人稱“皮革行業是夕陽產業”。對此楊承杰認為,皮革業是人類永恒的產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產業,皮革業有存在的必要性。
其次,有人士認為“皮革業是一個污染重而又不可治理的產業”。對此他認為,皮革行業雖然排放污染物,但總量不大,每年大約一億噸的污水排放!氨仍旒埖200多億噸,食品業的30多億噸,要小得多。”他說,“皮革業的污水排放量只占全國工業污水排放總量的0.47%,就是因為現今皮革業污水處理技術的日益成熟!
楊承杰認為,皮革業的發展趨勢正在從“產品數量型”向“品牌型”轉移。“以前很多企業是靠以量取勝。每雙鞋利潤一元錢,一年2000萬雙就是兩千萬元利潤。但是長期發展下去,企業需要轉變思路,打造品牌。如果不打造品牌,任何一個小小的風浪都有可能讓企業倒閉。還有,行業要從企業的分散設計方式向產業集群的方式轉移,F在國內有多個產業集群區,這樣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產業的提升!彼f。
“2020年,我國農民的純收入要翻番。屆時農民的購買能力增加,可能他要多買一雙皮鞋穿,多買一條皮帶。這就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機。產業升級,可以往市場高端發展,也可以往市場低端。只是無論高端還是低端,讓消費者信賴是關鍵。”他補充說。
“行業面臨五大困難”
——香港皮革商會會長黃競亨
就目前皮革業的基本形勢,香港皮革商會會長黃競亨認為,皮革業目前面臨著五個困境:一是經濟滑坡,消費信心減弱;二是生產成本、原材料價格高企不下;三是環保要求呼聲日高,綠色壁壘日益牢固;四是消費品位飄忽,市場方向難捉摸;五是消費者專業認知成熟,對產品質量要求漸苛。
對于當前的危機下皮革業如何應對,黃競亨就應對的基本原則和實質行動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
在基本原則方面,他提到,首先要減少生產成本,在保持或提升產品質量的大前提下,在原材料來源的選擇、采購策略、倉儲及訂單的配合、生產工藝設備等方面去管理調整;其次,要提升皮品價值,在相同條件下,提升成品的市場價值,這里包括銷售對象的重新定位等;再其次,開拓新市場、新消費對象群、新產品系列,拓大銷售網絡,從而提升企業效益;最后,要樹立企業形象,迎合當前消費者心理,標榜無毒害生產。
在落實實質行動方面,他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包括“切實認真執行省源節能生產”、“擬定原材料,輔料供應之統一策略”等。
“閩臺共建通道樞紐”
——臺商皮革廠聯誼會會長李丁芳
臺商皮革廠聯誼會會長李丁芳表示,福建和臺灣一水之隔,可以整合優勢,共同建立亞太地區同享的通道樞紐,進一步凸顯區域的國際分工和作用。
他認為,福建兩岸經濟交流先行區,有幾個方面的優勢是無法取代的。
第一個是地理關系。海峽兩岸一水之隔,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人口資源,相互的配套產業鏈,整合這一區域資源優勢,可以讓兩岸成為我國通向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樞紐,還可成為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地,進一步譜寫這個地區的國際溝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是人文背景。閩臺同宗同主的血緣關系和同共識的傳統文化,是長期以來閩臺關系能夠緊密結合的基本因素。
第三,經濟合作。閩臺的經濟交流合作已見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持續: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投資領域利益持續擴展,投資制式持續攀升,投資效益持續減少,投資貿易持續升級。臺灣已經成為福建的重要貿易伙伴和進口來源地,臺商來福建投資越來越多,閩臺的經濟合作中雙方互相有利益。
第四,優勢互補。憑借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的條件,福建和臺灣貿易往來頻繁,從區域的基地整合角度來看,海峽東西兩岸的生產線、基地發展的階段和產業的結構調整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李丁芳向早報記者介紹,臺灣的皮革業正向祖國大陸轉移。據了解,現在大陸的不少鞋,二至三層皮由臺灣皮革企業提供。李丁芳認為,臺灣的皮革企業跟歐美企業合作較多,由于歐洲市場對產品要求較高,臺灣對此也很重視。
- 上一篇:30年改革春風吹出平陽制革商業巨變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