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推介會召開 阜新打造北方最大皮革城
遼寧省阜新市在廣州召開以“自然·環保·財富共贏”為主題的“遼寧阜新中國北方皮革城推介座談會”。遼寧省省長陳政高及省、市領導與參會客商就皮革加工產業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阜新市市長潘利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受國際經濟環境及環保規劃等因素影響,皮革制造行業轉移乃大勢所趨,中國皮革產業布局始終在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近幾年,受國際金融環境、金融市場及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等政策影響,皮革產業已經進入一個發展的拐點和重要調整期,皮革產業重心正在從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向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在這個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在阜新建設北方最大的皮革產業園區,對于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皮革產業升級,鞋革企業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在國際金融環境動蕩及國內經濟發展放緩的現狀下,希望此次活動能為皮革制造企業帶來戰略發展新機遇,同時也為皮革產業轉移帶來更廣泛的合作空間!
潘市長表示,為打造全國重要的皮革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影響力,推動“突破阜新”戰略的深入實施,建設阜新皮革工業園區,是遼寧省和阜新市推進轉型振興、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阜新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速度起步、高水平發展,全力建設中國北方最大的皮革城。
當前,全國皮革產業正處在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升級的發展階段。阜新發展皮革產業,是經濟轉型的需要,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發展皮革產業,符合阜新客觀實際,有利于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土地優勢和能源優勢。
本次推介“座談會”還邀請了廣東、福建、浙江、河北等地200多家知名皮革加工企業參加。
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皮革城
阜新皮革產業園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西南部清河門區境內。園區建設堅持高起點、大規模、外向型、快起步的原則,堅持“園區承載、環保先行、科技支撐、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整體上市的發展方式,構建園區皮革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集群,向規;、專業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園區一期計劃面積2.7平方公里(4053畝),設置了制革、皮革制品加工、生產輔助、生活管理、產品貿易、污水處理六個功能區。園區計劃以牛皮、羊皮、豬皮為原料發展制革業為主,同步啟動制鞋、服裝、箱包等深加工項目,最終形成集加工、商貿、倉儲等相關產業鏈完整的皮革產業園區。園區一期規劃總投資60億元,其中公共配套設施投資4.71億元,企業投資55.29億元。計劃一期引進規模以上企業50余戶,形成1000萬張皮革、1000萬雙皮鞋、400萬件皮革服裝和300萬只箱包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遠期規劃4平方公里,投資100億元,形成3000萬張皮革產能,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
九大政策備受企業青睞
據阜新皮革工業園區管委會介紹,為了鼓勵企業入駐,阜新皮革工業園區現已出臺九條優惠政策。
1、企業享受最廉價的土地優惠政策;
2、入駐企業享受放寬企業注冊資本金出資期限政策,允許注冊資金三年內分期到位;
3、企業從投產年度起三年內,繳納的增值稅、所得稅所形成的地方財政留成部分全額獎勵給納稅企業;
4、園區負責為企業協調爭取享受貸款貼息政策;
5、企業在園區自建廠房按照建筑造價的30%給予補貼,園區管委會出資建設的廠房,可以租借給企業使用,前兩年免租金,期滿后續租的需要支付租金,不續約的可以按照成本價購買;6、企業享受“七通一平”和污水集中處理的配套基礎設施服務;7、凡是省以上規定實行浮動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執行最低標準,凡是市以下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免收;8、全國馳名商標企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億元以上的企業,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9、園區對入駐企業實行“一站式”辦公,配備專門人員全程協助進區企業辦理相關手續。
七大優勢吸引企業入駐
政策優惠。阜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是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市,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重點區域,是沈陽經濟區八個城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實施“突破阜新”和“突破遼西北”戰略重點區域,凡進駐園區的企業除享受上述優惠政策外,還將享受到上述提到的土地、稅收、標準廠房建設等九個方面最優惠的政策和條件。
交通便利。阜新交通暢達,擁有完善的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鄉路網。阜新與北京、天津、沈陽、四平、承德、通遼、朝陽、錦州均有高速公路連通。園區距錦州港直線距離69公里,距沈陽桃仙國際機場190公里,阜新至上海、天津、北京旅客列車經停清河門區,是東北地區和遼西蒙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原料資源豐富。阜新是農業大市,是國家畜牧業生產基地。2007年,阜新市豬、牛、羊、兔飼養量已分別達到372萬頭、29.8萬頭、156.5萬只、52萬只,出欄量分別為255萬頭、13萬頭、89萬只、37萬只。僅阜新雙匯集團年加工生豬150萬頭,開剝豬皮100萬張。阜新周邊地區和蒙東的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地域范圍內,豬、牛、羊年飼養量分別為8000萬頭、2140萬頭、6900萬只,其中年出欄量分別為4600萬頭、840萬頭、3200萬只。本地及周邊區豐富的原皮資源為園區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生產成本低廉,水資源充足。清河門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4萬噸,境內煤礦礦井水日排放量為6.1萬噸,已建成礦井水處理廠一座,通過處理的礦井水各項指標都可達到自來水標準,生產用水價格為1.6元/噸,可滿足皮革園區供水需求。與園區毗鄰的金山煤矸石熱電廠為熱電聯產企業,年發電能力37億度,每小時可生產工業蒸汽100噸,流量為每小時135噸,壓力為0.98兆帕,溫度為500度,供熱能力為260萬平方米。目前,電、熱、汽資源完全可以滿足皮革生產需求。勞動力資源富裕,清河門區現有普通勞動力3萬人,周邊有務工需求的勞動力6萬人。
配套設施完備。由政府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實現“七通一平”,即生產生活供水、污水排放、供熱、供汽、通訊、通路、通電,土地平坦。污水集中處理,已開工建設園區污水處理廠一期為日處理0.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廠一期為日處理1.5萬噸,濕地工程為1萬平方米,為園區企業污水達標排放提供重要保障。
權威機構依托。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是中國惟一的國家級皮革和制鞋行業綜合性科研權威機構,是中國皮革和制鞋行業的科學技術研發中心、標準中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今年以來,該園區得到了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皮革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和選址,編制了《阜新皮革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強大的科技支撐將成為企業入駐園區的重要技術依托。
產品市場廣闊。阜新位于沈陽經濟區域內,該經濟區內有沈陽和遼陽佟二堡兩個東北最大的皮革交易中心和皮革交易集散地。阜新皮革產業可以依托這兩個市場優勢,為皮革市場提供皮革原料和皮革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