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應對市場寒冬有良策
“如果你夜里站在附近的山頭往這里看,會發現不少廠房是黑著燈的,而在以前這些廠房夜夜燈火通明。”在鹿城工業區,溫州查理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金商羽告訴記者。
鹿城工業區是我市鞋企比較集中的一個工業區。消失的燈光正傳遞出一個信號——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溫州鞋業陷入了市場冷冬。
業內人士心里最清楚,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一些企業停產、半停產狀態已不再是秘密。不過,走過風風雨雨的溫州鞋業,也并非經不起風霜。在市場“冷遇”中,他們追逐市場的熱情一直沒有消退。并且他們已從中悟出發展的新思路,并將從此跨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新愁舊患
小鞋企處境艱難
“從下半年開始,中小企業過得很艱難。”甌海區鞋革協會秘書長何國梁說。
他介紹,溫州鞋業今年可謂“新愁舊患”纏身。受全球金融危機重挫,下半年外貿訂單量大幅下降,此謂新愁;身陷俄羅斯“灰色清關”事件難以脫身,造成大約70億元貨值的鞋子被查扣,此謂舊患。歐盟、美國和俄羅斯是我市鞋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方向,而今這三大市場的貿易形勢陡轉直下,令溫州鞋企措手不及。
甌海區鞋革協會一位人士介紹,因為市場不景氣,不少鞋企不得不壓縮產能,放慢生產節奏,該區行業中大概20%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這場危機,也讓業內人士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長期隱藏在溫州鞋業內部的痼疾。
溫州鞋業“家族”雖然龐大,但企業實力良莠不齊,小企業市場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就拿甌海區制鞋企業來說,2000多家企業中有自己品牌和銷售網絡的卻只有10余家。
“如果沒有自己品牌和網絡的小企業能夠抱團發展,形成一個大集團,統一拓展市場的話,小企業也能獲得大市場,而且抗風險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但抱團發展也并非易事。”何國梁分析說。這場危機中,企業停產半停產,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制于資金鏈斷裂的困局,企業被擠在“三角債”中間進退兩難。再加上原來沒有創建起良好的品牌和銷售網絡,國外單一區域市場一旦出現危機后,小企業想調頭做國內市場也已經來不及了。
未雨綢繆
備足“棉襖”過冬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次也不例外。當小企業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時候,我市鞋業規模企業顯得平穩許多,備足過冬“棉襖”的他們,今年反而獲得了更加穩步的發展。
五年前,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一篇《鞋業冬天并不遙遠》的文章,在業界引起不少的質疑。今年金融危機突然來臨,應驗了他當初的預言。因此,當此次金融海嘯襲來時,溫州及沿海地區的傳統制造業普遍進入“寒冬”時節,而奧康所受影響卻非常小,他們依然從容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奧康是如何未雨綢繆的?記者采訪了奧康集團副總裁吳守忠。
記者:奧康的御寒行動是何時開始的?
吳守忠:應該說,正是基于對溫州鞋業形勢的正確判斷,奧康早早就開始為御寒而行動,提前進行產業轉移,在企業內部進行精益化管理,并加強營銷網絡建設。實際上,我們的步伐早在2003年1月已邁出。奧康與重慶市璧山縣政府合作,投資10億元,打造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公司提前進行產業轉移,這樣做不僅避免了惡性競爭,拓展了市場空間,而且還降低了工業成本,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優勢。
記者:我注意到,今年,你們還拿出了另一件御寒“棉襖”,即采用精益管理技術,在每一個細節中“摳”成本,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現象。這樣做收獲大嗎?
吳守忠:是的,今年,奧康經過標準化生產和細節處理,生產一雙鞋平均可節省成本1%左右,一年下來,奧康集團鞋類生產基地每年可節約的生產成本,有望超過1000萬元。同時,推行精益生產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我們的數據顯示,集團2300名員工的平均工作效率提高了5%,生產周期也縮短了三分之一。
精益求精
質量是常勝之道
同樣從事鞋子生產出口行業,在市場寒冬里,金帝鞋業有限公司卻能享受冬日陽光的溫暖。該公司今年出口貿易總量比去年同比增長了5%。更讓人驚奇的是,在今年下半年第104屆廣交會上,他們公司還回絕了不少外商的訂單。該公司黨支部書記鄭士禮向記者揭示了他們公司的經營奧秘。
記者:別人都喊訂單下降,你們公司今年出口形勢為何仍然這么好?
鄭士禮:我們主要靠質量取勝市場。金融危機的確給歐美國家造成消費能力下降的現象,但“飯要吃,鞋要穿”,消費市場還是在的,這時候誰的產品更能吸引客戶和消費者的眼球,誰就能在市場角逐中勝出,產品質量無疑就是競爭的切入點。我們產品的質量已使我們公司樹立了良好的加工型企業品牌,去年成為溫州第一家出口免檢產品企業,因此現在客戶還是認定我們。
記者:你們如何保證產品質量?
鄭士禮:從企業建立之初,我們金帝公司就視質量為企業的生命,引進先進的制鞋設備,建立起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去打造高質量產品,在產品上精益求精。在我們公司,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鞋出廠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把關,僅各個環節的質檢人員數量就多達120余人。今年我們還引進了企業精益管理技術,這一切都是為了穩住產品質量這個大招牌。
挑戰嚴寒
化“危機”為“生機”
“在壓力中迸發潛力,在危機中尋求機遇”——這是寫在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主辦的一本雜志卷首語中的話。寫這句話的人就是該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她說,溫州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鞋都,溫州鞋有實力和信心渡過這一艱難時期。
記者:您說溫州鞋業要在壓力中迸發潛力,那么溫州鞋業還有那些潛力?
謝榕芳:溫州鞋業規模宏大,產業根基厚實,產業鏈完善,大品牌高度集中,抵御風險能力比較強,我們要好好挖掘自身的潛能為自己御寒。
在這場危機中,規模大的企業基本不受影響,他們的訂單依然比較豐富,這就是我們溫州鞋業訂單不至于斷檔的優勢。通過業內團結合作,大企業把接到的訂單分給其他中小企業生產,保證了他們的生產。比如現在有8家中小企業已經開始為巨一集團生產訂單。
記者:您所說的機遇有哪些?
謝榕芳:當外貿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我們看到國內的需求還是很旺盛。溫州人有很強的把握市場和拓展市場的能力。目前已經有很多外向型企業開始學會“兩條腿”走路了。他們在拽緊國外市場的同時,開始嘗試涉足國內市場。今年行業中B類企業申報溫州名牌的有60%以上是外向型企業。
當前歐美國家經濟不景氣,正需要國外經濟力量對他們進行支持。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遇,處理歐盟對華反傾銷等事宜,同時和西班牙談合作,建立鞋產品貿易關系。這都有益于今后溫州鞋在這些地區貿易和拓展市場。
記者:如何解決俄羅斯“灰色清關”這個老問題?
謝榕芳:溫州鞋企將在市政府引導和協會牽頭下,著手搭建對俄貿易華商系統服務平臺,打通一條綠色通關通道,使溫州鞋堂堂正正地在俄羅斯市場上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