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變遷 三十年的故事
改革開放30年,我30歲。已記不清從小到大走了多少路,但是一直對鞋有所偏愛的我,卻清楚地記得穿在腳上的鞋,記得它代表的當年的味道,更因此記得由鞋折射出的歲月變遷。
上小學3年級的時候,家境并不富裕的我雖然從不要求父母給我買新衣服穿,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對于腳上穿的鞋子,卻特別地鐘愛。又是一年春夏之交,媽媽像往年一樣用家里的碎舊布納了厚厚的鞋底,然后用新買來的粉色花布做鞋幫,給我做了一雙漂亮的新鞋子。穿到學校去,同學們都圍著我說這雙鞋子很漂亮,我因此特別地高興。
不過,第二天的氣氛就有所不同,因為班上有兩個同學穿來了鞋幫上有精制繡花的北京布鞋,我早就聽說北京布鞋在當時特別流行,可是果真親眼看到,還真是羨慕得不得了,北京布鞋不僅做工要好得多,而且樣式也特別地新穎,那時候的北京布鞋,可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凡有身邊的親戚朋友到北京出差,肯定有人托付要買幾雙北京布鞋回來。由于家里條件并不是很好,我始終也沒能穿上心儀的北京布鞋,不過我知道從那時候起,人們腳上的鞋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不再僅是單一的黃膠鞋。
1996年是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年,滿街的松糕鞋讓人目不暇接,無疑是當年最流行的樣式。那一年,人們對鞋的選擇其實已經很多了,幾乎所有的鞋鋪里都擺著各種樣式的鞋子,各式皮鞋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不過鞋底厚得很夸張,看上去略顯笨拙的松糕鞋卻出乎意料地走俏起來。
這曾經讓許多上了年歲的人不理解,在他們看來,這種鞋子既不美觀也不靈巧,唯一的好處就只能說是鞋底厚,在冬天較為隔涼了,但是當年連夏天的涼鞋也是厚厚的鞋底、笨笨的模樣,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可取之處。雖然讓人很難理解,但是松糕鞋卻真的火了一年多的時間,松糕鞋流行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人們懂得:鞋子可以是流行元素的一個載體。
2002年,我和同齡的同學、朋友們都進入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許多人都整天走馬燈似地相親,他們因此不停地變換著身上的裝扮,為不同風格的服飾還要分別搭配不同的鞋子。比如穿上牛仔褲,一定要配一雙樣式比較個性化的休閑鞋,如果能是“耐克”、“阿迪”這樣的名牌,當然更令人羨慕;如果穿漂亮的公主裙,就需要配一雙顏色淺粉或米黃色的可愛拉帶兒鞋,這樣才能從頭到腳地透出可愛氣質;要是穿上當年最流行的靴褲,那么一定要花大價錢買一雙帥氣的高筒靴,這樣裝扮走在街上,絕對是流行時尚的代言。
今年“十一”空閑的時候陽光不錯,我把家里的鞋子拿出來晾曬,發現一家三口人的鞋柜里,有些“鞋滿為患”了,鞋子竟然有40多雙,晨練的跑步鞋、上班時的皮鞋、晚間散步的輕薄便鞋,休息日和外出時的休閑鞋,鞋盒堆起來足有兩三人高。由于鞋子還很新,送人也不是,丟掉也不是。我們夫妻倆過去一個季節才穿一雙鞋,現在好幾雙鞋擺在那里,一大早上班不知選哪一雙好。
女兒現在雖然只有不到4歲,可是鞋子全是品牌鞋和外貿鞋,在商場里光是兒童的品牌鞋店就有幾十家之多,從輕便的運動鞋到精致的小靴子,除了高跟鞋,幾乎可以在這里找到大部分跟成人鞋子相似的流行樣式,而且鞋子的價格比大人的鞋子還要貴呢。
現在想一想,其實心頭全是回味和甜蜜,這些鞋子伴我走過了多少個人生重要時刻,又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幸福生活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吧,30年的歷程,幸福已累積得越來越多。
- 上一篇:一雙真正的牛仔鞋
- 下一篇:戰疫·秀洲丨小紅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擊疫情的腳步不會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