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科技環保先行
在我看來,企業的遷徙是一種規律,也是一件好事。長久不動的企業可能是長不大的企業。更何況企業要做大,公司總部、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總是要分開的,因為消費市場是遍布全國、全球的。海爾就是一個典型的國際型企業,在美國有工廠,在中國的中西部也有工廠。
20多年前,一位從香港起家的小老板拿著剛分到的一家玩具廠的股份,到土地、勞動力廉價的東莞建了一座完全屬于自己的中等玩具廠,成為一個有模有樣的老板。10年后,工廠的面積擴大兩倍,工人幾千,賺得缽滿盆滿。現在,出口歐美市場遇到極大困難,準備拿著賺來的錢到土地、勞動力仍然廉價的大陸中西部投資,辦一家規模更大、技術更先進、資源更節約的工廠……這是當前珠三角一些企業的景象,這是“成長中的痛苦”,大凡知名的企業家都有過這種經歷。
不論企業轉移到何處,總不至于會簡單復制出原來的老工廠。從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一定會采用最先進的機器設備、最節約的生產技術,這個不需要政府操心。至于污染的問題,就很難說了。
首先,要監督到中西部投資的企業多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要確保環保投資的到位,要求企業承擔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我想,這些越做越大的企業家,也有這種基本覺悟。
其次,對確實有污染而又不可或缺的產業,那就要講究科學的治污方式了,比如印染行業就是如此。有的地方采用集中建設“印染產業園”的方式集中發展,既做大了本地的印染企業,又吸引了沿海的印染企業。
在湖北荊州開發區有號稱全國最大的印染產業園,規劃用地近萬畝,目前已有31家企業在園區征地,今年年底前會有5家印染企業投產。這些企業的“公共衛生間”—— 一期日處理5萬噸污水治理工程已經完工,將對整個園區產生的廢料循環使用。通過建設2×300MW熱電聯供工程集中供熱,采用先進技術回收利用廢氣、粉塵,確保園區和周圍空氣環境質量始終處于較好狀態。引導印染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嚴格控制“三廢”產生量,對工業污水實行24小時監控。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項目來,污染不來”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第三,在中西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土地和勞動力是最廉價的,只要具備最基本的交通條件,完全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而這些地方要脫貧,也需要有眼光的企業家的投入。前不久,我到湖北恩施自治州的建始縣,看到一家高度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生產電子表機芯的工廠,有16條流水線,每條線分兩組近100人,一個機芯的出廠價只有2元,一天的產量是25萬只。這25萬只機芯通過60多公里外的恩施機場運往廣州。
再比如重慶璧山縣是西部規模較大的鞋業生產基地之一。璧山縣已經形成1300多家制鞋及配套企業,形成年產皮鞋6000多萬雙、年產值45.7億元的產業規模。全縣有皮鞋注冊商標400個。西部鞋都是璧山縣政府與中國奧康集團竭誠合作的典范。2003年,奧康集團率先揮師西進,投資10億元成功建立了“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該工業園區是一個集鞋業生產、鞋材交易、成品貿易、物流儲運、質量檢測、資訊信息、人才培訓、研發設計、商住配套為一體的現代鞋業工業城。如果具有這種遠見卓識的企業再多一些,不是可以更有效地抵御此次金融危機嗎?
從這個案例我們又可以看出,產業轉移不能只是單個項目的轉移,最科學的是“產業園”式的轉移,這樣可以使新技術運用、成本降低、效益提高,達到最佳狀態。
- 上一篇:下角一自產鞋鑲上“老人頭”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