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不能不轉型
粗放的中國制造業不能不轉型是老生常談,原因很簡單,如果不轉型的話雖然可以做大,但是難以做強,企業可以做快但是難于做久。經不起風浪,經不起貿易摩擦、銀根緊縮的風暴。
另外,不轉型的企業利潤薄,不能漲工資,員工不加薪,物價年年漲,賠本賺吆喝,老板也活不了,不轉型貿易摩擦多。
所以,不轉型,中國造產品美國印鈔票,中國人流汗干活,美國人流汗玩游。當前中國的汽車制造業,對外依存度高過50%,汽車電子很多技術我們完全不能掌握,比如一個電噴就被世界三大家壟斷了,他們掐著我們的脖子折騰我們,轎車要用電噴,他一定要讓我們送車到外面去,一定要半年以上,幾十萬歐元,因為他知道你自己做不出來。所以這樣的國家還叫創新型國家嗎?如果不轉型只有區區那么一點錢,我們技術怎么積累,怎么樣把國家的技術提升?
還有貼牌生產,我認為就是人家吃米我們吃糠,為人宰牛人家吃肉我們啃骨頭,賈慶林主席說他在溫州考察了,溫州有一個鞋廠,同樣的鞋都在北京賣,打自己的品牌只賣700塊錢,可是意大利品牌在北京賣1800元,所以貼牌生產太可憐了,中國制造業在忍受壓榨,所以我們說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
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導制造業轉型,大方向很正確。減少順差;提高工資水平,強化社會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企業;加強環境保護,為了青山綠水,為了子孫萬代;放開價格,土地高價、資本高價,是為了節約資源。這些都是正確的,這一系列的調控迫使企業提高競爭力,調整結構,產品升級,這些都對。可是就在正確的方向出了一些問題。
第一,方向正確,政策不當,不利于制造業的轉型,首先是壓順差,當前出口降了30%左右,引發了多少社會動蕩的隱患。重慶火車站每天回去4000多民工,還有那么多的汽車站,還有那么多民工騎摩托車回去。這個震蕩多厲害,中國有多少中國可以賣,有多少高新技術可以賣,所以還得賣較長時期的廉價勞動力,還要看人家買不買你的。
我們說要刺激內需,不找老外找老鄉,老鄉又可以支撐我們多少。看看中國的8000萬股民,據有的經濟學家算,每個人財富縮水24萬元,還有一個說法是38萬元,一個股民家庭財富已經縮水了24萬到38萬,還敢消費嗎?打算買第二套房,第二個車都不敢買了。8000萬的股民家庭是中國的中產階級,是我們消費的主力軍,他們不敢消費了。另據官方統計,20%的中小企業虧損,中小企業也是消費的主力軍,力帆1992年創辦的時候只有9個人,只有一輛車,隨著我們的發展,不到十年我們買了一百多輛車。現在8000萬的股民家庭,中小企業都不敢消費了,所以眼下要指望起動內需很難,所以政府要把錢拼命砸來啟動內需。
幾天前周小川行長講,也許要用人民幣貶值啟動我們的出口,保持出口穩定增長。這非常好,當然我們的措施肯定會遭到人家的非議,不用管他。我們走自己的路,讓美國人嘮叨去。
當前保增長、保就業是非常緊迫的問題,一定要用新的政策把制造業恢復起來,我建議凡是按人頭收費的應該改成按消費收費。曾經有個知名制造家講過,干制造業80000人一年賺兩個億,干房地產80人掙兩個億,干金融投資8個人掙兩個億,現在制造業都在問哪個行業用人少,這不是轉型,這是轉行,這樣的話干制造業的信心會下降。所以我呼吁咱們的社保不應該按人頭來交,應該按銷售收入來搞社保。行業就不會因人多人少而顯示公平,才會鼓勵人們不放棄、不拋棄就業率高的制造業,才可能思考怎么轉型。
第二,方向正確了,力度過大,幅度過快也難于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國90%以上的企業是粗放型的。你要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那么容易嗎,制造業的利潤就是3%到5%。我們制定很多政策都是按照人均GDP 2萬元甚至4萬元來考慮,日本、韓國制造業開始也是粗放的,轉型花了他們20年,我們總是希望幾年之后就轉過來,辦不到。
對一個制造企業來講,每年貸款利息是12%,員工工資升10%,出口退稅降3%。人民幣匯率升7%,沒有哪個制造企業能受得了這個負擔,過強的力度我們難以消化。包括中央文件都講,改革的力度要和社會可以承受的力度相匹配,當前的問題是,發展速度和企業承受的程度不相匹配,欲速不達,這是祖訓,當今社會有太多的烏托邦。
就像中國的貨車運輸不違法就活不下去,只有靠超載才能活得下去,一個國家一個行業要違法才能生存,這個政策是不是有問題啊,這個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或許只有把咱們消費者的消費全部降低一半,消費的時間可以延長一倍,咱們的貨車司機才能生活,貨車行業才能生存。
第三,環保要求也過高過快,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人均2000元,可是摩托車要求達到國Ⅲ,比歐洲國家的水平還要高。從2005年起歐Ⅱ,摩托車要提高200多元的成本,把這個成本轉嫁到中國最窮的農民身上。現在搞國Ⅲ,又讓農民掏8000元,這很難辦到。企業應和環保要求肯定也是在走過場,安裝環保設備,車的馬力就降低了,農村買了以后把設備都拆了。這樣過高、過快的要求都導致社會上大家在做假。使太多的良好的愿望和實際條件不結合。
現在使我們想起了小平,他在政策上偉大,在方法上英明,他提倡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只能靠漸進式的改革,所以我覺得轉型方向正確,轉型必須漸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