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大型紡服鞋企受金融風暴影響不大
雖然金融風暴導致訂單下降使企業的生存發展遇到困難,但縱觀整個東莞,大型紡織服裝鞋帽企業受影響并不大。今年 前三季度,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產值占東莞八大支柱產業總產值的10.4%,依然是八大支柱產業中的第三大產業。
在困難面前,有準備或有潛力的企業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自創品牌開拓內銷、精細化管理等措施自救;而虎門、大朗等鎮也積極行動起來,通過采取減租讓利解企業燃眉之急,打造產業升級新平臺等舉措幫助企業突圍。
受金融風暴的沖擊,東莞眾多中小型紡織或制衣企業都遇到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的困難,并已反映在出口數據上。
行業困難:
訂單減少
出口下降
行業訂單和利潤下降
李越是長期活躍在虎門制衣廠中的一個“炒工”,前兩年收入高時月入4000余元;但今年下半年以來,他的“生意”直線下降,整個十月只接到一單童裝加工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單少了很多不說,加工費也一降再降。”
李越現象只是金融風暴下東莞紡織服裝業遭遇危機的一個縮影。受金融風暴的沖擊,東莞眾多中小型紡織或制衣企業都遇到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的困境,并已反映在出口數據上。
據東莞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東莞外貿出口依舊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進口金額為11.7億元,下降7.7%;出口金額為13.8億元,下降11.9%。在貿易量排名前十的商品中,唯有紡織服裝業是雙雙負增長,比其他行業更早感受到寒冬。
大型企業受影響并不大
歐美消費市場萎縮導致訂單下降是首要因素。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東莞紡織服裝有60%是出口,僅有40%內銷,其中 歐美市場占了出口市場的大部分。”東莞頌棉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昆山說,“出口訂單下滑很厲害,只有去年的60%左右。企業只好通過裁員來壓縮成本,并且減少生產。”
事實上,金融風暴引發的訂單下降僅是壓倒部分紡織服裝、鞋帽制造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東莞紡織服裝協會會長陳耀華指出,去年至上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和工人工資上升便已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紡織服裝企業的經營。在訂單突然下降的時候,部分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以往存在的問題集中爆發出來,最終倒了下去。
不過,綜觀整個產業,大型企業受影響并不大。今年前三季度,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產值占東莞八大支柱產業總產值的10.4%,依然是八大支柱產業中的第三大產業。
企業臨時考慮轉型升級來不及了,但內部挖潛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嘗試的,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潛力可挖。
企業自救:挖掘潛力擴大內銷
挖掘企業內部潛力
“困難面前,心態決定出路。”中國最大的女鞋制造企業之一的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的話代表了一批負責任、有遠見的企業家的心聲。在積極應對的心態下,一大批企業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自救,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以華堅為例,其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全新的內部流程再造,進行精細化生產,實現了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挖掘了企業內部的潛力,使得公司利潤增加了近5個百分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原材料上漲等不利因素帶來的挑戰。目前,該公司春節前的生產已排得滿滿的。
“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要臨時考慮轉型升級就來不及了,但內部挖潛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嘗試的,因為制鞋等傳統制造業還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潛力可挖。”張華榮說道。
提高自動化利潤逆市上揚
大朗的穎祺現已成為媒體眼中的轉型“標桿”。這家港資毛織企業通過購買電腦編織機提升自動化水平,不僅降低了用工成本且提升了產品質量。由于較早開始應對,穎祺的經營并未受到影響。“訂單一直做不完,除了自己開足馬力生產外,還請周邊200多家小廠代工。”據廠長陳偉波介紹,穎祺上半年接單量從以往的300萬件上升到600萬件,全年的產量預計將從去年的600萬件上升到1200萬件;而毛衣均價也從原來的3美元漲到5美元。量增價揚后,公司的利潤率沖高到25%。
打造網上平臺擴大內銷
內銷也是不少公司的應對之舉。樟木頭的貝家鞋廠早在2002年就開始接觸內銷市場,今年受困外銷后才大舉開拓內銷市場的。據該公司董事王偉介紹,目前“貝家”已在上海、北京等地有經銷商并開設了數家專賣店,并打造了一個網上交易平臺,目前已有上百家鞋企參與。
引導企業轉變粗放式經營方式,練好內功,走精細化經營之路。
政府扶持:打造產業升級新平臺
建新園區精細化經營
“金融海嘯只是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難關的關鍵在內部。”虎門鎮副鎮長潘繼軍認為,真正深層次的解困是引導企業轉變粗放式經營方式,練好內功,如在內部管理、設計創新、庫存控制、客戶服務、信息傳播等方面深挖潛力,走精細化經營之路。
在虎門鎮政府的藍圖中,威遠島的“時尚創意園區”是重要的一著棋:在連接虎門與威遠島的兩座大橋之間,建設占地200畝的園區。政府將興建園區的基礎設施和樓宇建筑,改造舊廠房,以“準入門檻高,運營成本低”的賣點吸引服裝名牌總部進入,并吸引全國的設計師在這里定期開發布會、做環保和功能型服裝等類別的研發,并在培訓和研發上加強與大專院校合作。
此外,虎門服裝技術創新中心的“服裝產業創意設計孵化園”也正在緊張籌備中,該孵化園項目總投資4500萬元,選址富民服裝商務中心大廈,將打造成為服裝創意設計六大服務平臺,提升虎門服裝產業的設計水平。
把展覽會開到“家門口”
在毛織重鎮大朗,類似的情形也在上演。每年一屆的織交會是當地政府著力打造的平臺之一,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織交會上,專業采購人數超過1.2萬人,且八成以上是國內客商。當地一位毛織行業人士認為,如果以外商為主,那么大朗就一直局限于“國際加工”的地位,主辦方把品牌公司、代理商引到企業“家門口”參展,促使企業自創品牌開拓國內市場,對大朗而言是一個質的提升。
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也通過調劑訂單和生產及集體議價的方式來幫助企業“過冬”。“有實力的企業不能停止自己轉型升級的步伐,低谷的時候完成了更新換代,經濟回升時就是企業開始收獲的時候。”會長陳耀華這樣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