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立皮革等29個創新平臺推產業轉型升級
浙江省新藥創制科技服務平臺、省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技術平臺、省現代紡織及裝備創新服務平臺……2004年至今,由政府搭臺,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的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浙江省先后設立。29個科技創新平臺的相繼問世,聚攏了大量科技文獻、科研儀器設備與場所、科技人才等優質科技資源,通過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掌握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將浙江制造乃至全國相關產業帶向一個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方向。
科技創新與服務缺一不可
作為最早成立的平臺之一,省新藥創制科技服務平臺將省內藥學、藥效學和毒理學優勢科研力量三合一,開展新藥藥學、藥效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為新藥創制提供“一條龍”服務,迄今已碩果累累:成功創制出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填補國內空白的新藥,研發的綠色藥物合成技術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如今在醫藥行業廣泛應用,并增強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
平臺要自主創新,更要為企業、行業服務。去年10月建立的省皮革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溫州皮革與制鞋工業和海寧皮革基地為主要產業基地,在溫州大學的省皮革工程重點實驗室內開展了部分皮革清潔化生產、綠色化學品和產品高檔化項目的研發。
省皮革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蘭云軍博士說,平臺目前已經攻克的幾項綠色化學品和降污節水減排新技術,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在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降低了50%以上,同時可節水40%以上。這些技術已在溫州、海寧、湖州等地多家企業推廣,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成本,也推動了皮革行業從傳統加工業向先進制造業轉變。
“航母”級的創新載體
有別于引進大院名校建立的重點企業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重點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跨單位整合,產學研結合,市場化運作”的新型創新載體,是創新載體的“航母”載體。
在政府大力投入下,每個平臺由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一般由3至5家單位組成核心層,聯系更多單位組成緊密層和服務層,構筑從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化一條龍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區域創新集群,采取股份制、理事會和會員制等多種形式運作,面向社會、面向產業、面向企業開放服務。
如省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集納了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海洋科技資源,內設創業園(孵化器)、海洋公共實驗室、船舶設計研究中心等子平臺,并積極籌備與上海工藝船舶研究所、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開展合作。據了解,去年8月建成后,海洋平臺提供產品檢測、技術咨詢、質量標準制定和科學實驗等服務,服務領域也從水產品向船舶工業、臨港化工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