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鞋業等制造業何以求存
來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風暴已經影響到中國的實體經濟,佛山制造業的脊背漸透陣陣寒意。面對訂單變薄,生產衰退,眾多企業主企盼這場危機早日結束。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危機還遠未見底。
政策層面傳來利好,未來兩年國家投資4萬億刺激經濟,以抵御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對于一個具體的企業而言,這種提振效應要從“立竿”到“見影”還需時日。在春天到來之前,多數中小企業最需要做的,是能活下來。而抗風險能力高的大企業在危機中更顯從容,他們在尋找機遇,積蓄力量。
本報推出“制造業生存路徑”特別報道,通過調查部分企業,揭示金融危機下佛山制造業的生存狀態及應對之道。而本周四,經濟學家樊綱也將做客本報主辦的“企業再出發”論壇,向佛山發出“再出發”的鏗鏘之音。
“姊妹”鞋廠少了一個
“三來一補”創匯先進企業、“進出口”創匯先進企業,昔日輝煌的南港在打拼十余年后終于倒下,與其“姊妹”廠南平合并。但合并并非一勞永逸。
機器轟鳴的廠房不再
在南港鞋廠做了8年司機的小梁,現在每天干的活變了“味”:按照老板吩咐,他要把廠里的機器從早到晚都搬到隔壁另一家廠。
從10月24日起,南海平洲沙尾橋工業區的南港鞋廠正式關停,次日開始向外搬運機器至南平鞋廠。由于同屬廣東昭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南港、南平兩廠合并。以前,小梁只需忙著進貨發貨,如今,在很多工友待業時他仍忙碌不堪。
四層高的廠房上班時間也全部漆黑,首層只剩下隔離鐵網與“加工印刷組”標牌,而二、三兩層針車車間也已基本清空,南港鞋廠昔日的繁忙景象與今日的空曠形成鮮明對比。“我們也要搬去和南平員工一起住。”小梁略顯遺憾。在南港鞋廠,所有16人間的宿舍只留下床板和一張《通知》,叮囑員工11月8日前搬遷完畢。
無活干的員工成批“蒸發”
每一個員工都知道,鞋廠關停前出現產量下跌。“訂單少了,工人沒活干,經常一周休息時間比上班時間還多。”工人小吳回憶,9月之前他幾乎每天都加班至晚上10點,當時每月鞋廠需要承擔30-39萬雙的訂貨。從9月開始,他便告別加班日,每晚8時準點下班。而到10月之后,有時甚至沒活不用上班。陣車組一位不愿具名的組長透露,普通工人月薪以前1450元,9月降為900余元。
“沒有活就沒有錢,誰也不愿干。”小梁說,生意頂峰時全廠大約有2500人,1500臺針車擺滿廠房,兩條生產線之間只容一個人坐。今年工人開始陸續辭職,尤其9月份,一度走了五六百人,至10月24日停產只剩員工約500人。而小梁比往月多拿了450元錢。“連司機也走了兩個,現在我干兩個人的工作。”
規模縮小短期或外包
事實上,往年9月至11月這段時間也正逢鞋業市場淡季,只不過今年的海外訂單情況更糟。“即使淡季,往年兩廠總產量每月也能超過40萬雙,但今年只有25萬雙。”昭信企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莊先生認為,匯率變化、市場需求減少同時造成了外銷市場緊縮。
莊先生坦言,工廠雖然合并,但僅能滿足此前南平鞋廠的生產運作,大批閑置的機器如今幾乎全部堆積在南平鞋廠的幾個倉庫中。“今年3月前南港共有6條生產線,因為工人不足已關閉4條。而兩廠合并后,3000余名員工則全部轉至南平鞋廠工作,基本滿足8條生產線運作,但仍未達到理想生產規模。”由于不開燈,倉庫便成了工人午休地點,女工們甚至鋪上涼席在操作臺上躺成了一排。“人手不夠,我們就減少生產程序。”莊先生說,下一步鞋廠將把鞋面加工委托給其它廠加工。
南港車間兩個價值各80萬的流水線閑置已有半月,模具與鞋架穿梭其中。機床上沒有絲毫遮擋,廠房大門也完全敞開。廠房一門衛推測,閑置機器或許會全部轉賣。“已經有五六個老板來看過了,每天小車進進出出。”不過,在莊先生看來,即使賣也找不到買主。
“目前我們鼓勵有能力的外來工中層干部到家鄉建立外包廠。”莊某表示,目前企業仍可生存,在外省建立外包廠只是近1-3年內的權宜之舉,計劃3年后轉移出廣東。
“自行車王國”的焦慮
倆月都沒有接到自行車新訂單的南海三鷹,還算是金融危機中的幸運兒,憑借遍布五湖四海的客戶網絡挺了下來。但三鷹總經理對未來仍樂觀不起來。
美國“老賴”也欠款
“我在工廠做了5年,今年是我遇到過訂單最少的一年。”南海三鷹自行車有限公司業務員羅小燕連連搖頭。此前她的一些老客戶如今多是問價卻不購買,而新客戶則常常拿到報價單就再無音訊。
“一個合作三年的馬達加斯加客戶,往年都訂8000-9000輛,今年卻一輛不訂。”去年1月,羅小燕接手的訂單量達40多萬美金,而今年上半年的訂單總數也與之相差甚遠。“訂單少了工作就更忙。”她坦言,目前除了跟單、維持老客戶之外,她還要堅持開發新客戶。
近2個月以來,三鷹都沒有再接到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0%-40%.從數字上看,該廠10月份銷量最少,不足300萬元,而去年同期則為600萬元以上。其中美國市場縮小最多,從8月至今完全沒有訂單。總經理周昆華說,此前還有一美國客戶欠款超過1萬美金,至今杳無音訊。目前仍會有部分美國客戶前來咨詢,但從不下單。而往年同期已有預訂圣誕產品,今年則無任何訂單。
分散客戶布局自營出口
三鷹的客戶遍布四大洲約70個國家,美國市場僅占公司全部市場的5%,其它大部分則分布于東歐、西歐、亞洲、中南美和非洲市場。“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某地區出現金融危機而導致全盤皆輸。”周昆華認為,企業保持銷售的另一大優勢就是擁有自己的進出口公司,客源完全由企業自身掌握。
對此,南海區經貿局負責人也認為,自營出口的確有優勢:首先,客戶普遍喜歡直接與工廠聯系,因為可以避免采購商中間環節加價,也能夠直接看到廠房,增加品質保障。其次,代理商所代理的企業絕非一家,企業未必能夠分配到足夠的客戶。
三鷹公司是南海中小企中的一員,目前南海廠有130人,加上天津分廠兩地員工總數不過180人,近年年銷量大約維持在1億人民幣。周昆華認為,中小企業在面臨金融危機時,也有優勢,即規模小、易調頭,少幾十人就能減少大量人力成本,“但大企業不行,他們至少裁上百人”。截至目前,三鷹公司已由之前的大約160人減少至130人左右,從基層員工到管理中層,裁員率20%.
從8月裁員至今,廠里每月大約節省4-5萬元人工成本。“現在工資比正常水平要高一些。”員工小李說,因為廠里每減少一名員工,就拿出其一半工資平分給班組成員。周昆華認為這是“保證生產積極性,員工不會過度流失。”
另一方面,采購等運作成本的控制也日益嚴格。如輪胎采購,10月份開始停止引進10元/條的廣東輪胎,轉向9元/條的天津貨,每部車至少減少2元。同時在汽油、辦公用品、通訊費方面也盡量壓縮,每月可節約十余萬元辦公經費。對于未來是否繼續裁員或者縮小廠房規模,周昆華目前也無法確定:“要根據訂單數量而定。”
創新產品開拓市場潛力
“我們現在主要做新產品,因為新產品沒有可比性。”周昆華透露說,一方面客戶無法知道產品是否提價,另一方面競爭對手也不會做新產品。一名車間班長告訴記者,目前該廠正在生產一種可以折疊的微型電動車,為該廠專利。而此類專利產品,三鷹則有3項,其利潤相當于普通傳統產品的10倍。
同時,為減少匯率波動所造成的虧本,三鷹目前在簽單時都加了一條說明:“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浮動超過5分,產品出廠價則相應提高或降低”。這樣即使匯率變化,1元人民幣的最大損失只有5分錢,每輛車損失可控制在十幾元范圍內。
紫砂鍋行業的“不倒翁”
對順德簡氏家電來說,“寒冬”季節里也有一片艷陽天,占九成的內銷彌補了出口的下跌。盡管如此,簡氏在管理成本上仍精打細算。
1981年,簡氏家電以“電飯煲”為起點進軍家電行業,生產出順德第一臺電飯煲,享有“順德電飯煲之父”的美名。1986年,簡廣創辦簡氏家用電器廠,注冊自己的品牌“依立”。1988年至1998年,歷經十年研發出紫砂系列電子炊具,成為當之無愧的“紫砂鍋王”。在此期間,簡氏家用電器廠由于穩健、快速的發展,被譽為紫砂鍋行業的“不倒翁”。目前,其產品內銷實現20%-30%的增長,同時繼續保持國內市場50%的份額。
當然,在全球金融風暴面前,簡氏家電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簡氏家電副總經理簡鳳儀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廣交會上簡氏家電的產品出口下降了10%.簡氏家電產品的內銷與出口的比重為9:1,“九成內銷中20%-30%的增長,足以彌補一成出口中10%的下跌。”
在控制成本方面,簡氏家電人力資源部經理陶先生從細節上進行了解讀:每個辦公室只開一半空調,個別需要的用風扇代替;之前大家習慣白天把燈打開,現在提倡拉開窗簾,把燈關掉;同時正組建內部電話網絡,可有可無的長途電話全部停掉,如有需要的也要加設密碼。另外,簡鳳儀也表示,公司對每個部門實行費用控制,同時推出激勵措施。簡鳳儀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企業經過核算定額發給各部門一定數量的資金,比如某生產部門需要花費5%的費用生產制造,當它只花費3%的費用就實現了生產,那么企業會從2%的差額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獎金,“公司通過這種方法鼓勵員工提高生產率。”
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簡廣表示目前外國人都來搶國內這個大市場,“放棄國內市場,單純追求國外市場是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