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文化席卷亞洲籃球鞋界
摘 要: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時候,《都市流行酷》這本雜志第一次將日本的街頭潮流雜志帶入了中國大陸地區。而那個時候什么最為流行,從第一頁翻開的Air Jordan 13的介紹便可略知一二。

日本的街頭籃球鞋款
如果說哪里是亞洲籃球鞋文化的策源地,非日本莫屬。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時候,《都市流行酷》這本雜志第一次將日本的街頭潮流雜志帶入了中國大陸地區。而那個時候什么最為流行,從第一頁翻開的Air Jordan 13的介紹便可略知一二。其中比較出彩的還有Air Jordan 1-12的街拍,在那個時候,籃球鞋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在那一組片子上便可以看出。如今在中國的某一個城市,站在街頭湊足穿著1到23代喬丹鞋的人,恐怕還不那么容易。十幾年過去了,東京的街頭和《都市流行酷》其中介紹的風格比起來,球鞋方面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而這個天翻地覆的焦點就是籃球鞋。在東京的街頭,幾乎看不到如同紐約那樣隨處可見的籃球場,也很難得見到一個穿著最新款式的籃球鞋走在大街上的年輕人。可以說十幾年間,日本的籃球鞋文化如同鉛筆輕描一般,被橡皮一擦而光——不要忘記,喬丹第二次復出的時候,曾經在日本有兩場公牛隊的常規賽,這與近年來舉行的NBA中國賽有著天壤之別。只是可惜,一切隨風而去了。
1997年成分水嶺
應該說日本街頭流行的風向標轉換的一個標志在1997年。在這之前的1995年左右,是日本年輕人最追捧Hi-Tech風的一段時間。其中以Air Max 95為最。這雙已經出道13年的球鞋直到最近由于nike在大力推廣Air Max 90才被暫時停掉一段時間,應該說13年間,Air Max 95憑借著前后掌的Max氣墊為nike賺足了錢。同時期的籃球鞋的狀況在《都市流行酷》中也體現得一覽無余,除了一直很火的Air Jordan外,Air Pippen,Air Penny一系的產品,只要看上去屬高科技流的,一般都是店家會賣的好一些的產品,因此在那個時候,Reebok、 adidas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科技,無論科技是否有真正的創新,最重要的在于,要的是外表的科技感覺,這是實現銷售目標的必要保障。
變化在于1997年,我們依舊拿籃球鞋的科技先驅來舉例,Air Max 97是Air Max 95之后最為成功的一雙高科技跑鞋,的確,這雙鞋到現在來看依舊持有著未來的感覺。同時期的Air Jordan 13,Air Pippen 1以及Foamposite One幾乎要將科技流推向了一個巔峰。當然這一切本該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的,但是1997年恰好是一個分水嶺。巧合的是,就在這一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了整個亞洲,包括日本。
不能說亞洲金融危機對日本街頭文化的影響就是如此,但恰恰在這段時間,日本年輕人對于球鞋衣著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就在這一年,Atoms的老板多次往日本本土帶來的老款Dunk終于開始了化學反應,屬于日本年輕人聚集地的里原宿的“里Dunk”出現了,這雙鞋的出現,代表著另一種偏生活化的街頭文化風格的崛起,而恰好是這種文化才是亞洲人創造出的街頭文化。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受美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影響甚至成為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一種烙印,很多時候日本人對這種文化的接受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所以在很多次的交流中,他們對這樣的事情基本上就當吃飯喝水一樣來說,并非是一件什么令人不齒的事情。所以基本上來說,1997年前,日本年輕人對于美國的文化,尤其是球鞋這樣的東西幾乎來者不拒。幾乎每一個品牌的每一個產品線在日本都有十足的銷量,只要這個品牌和NBA掛上一些關系,雜志上就會有具體的介紹,因此就著NBA,Fila這樣的牌子也曾經在日本的潮流雜志上露過那么一小臉。
到了1997年的時候,這種局面慢慢地發生了變化。nike的籃球鞋文化突然止步不前,但是日本的里原宿地區,這個年輕人聚集的地區開始了結合美國球鞋文化創造自己的球鞋文化的事業。這便是“里Dunk”出現的大背景,復古鞋從此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故事。原本是美國流行什么,日本流行什么,但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變化, 可能美國正在流行的,在日本反而不流行,而在美國其他時期曾經流行過的,日本反而開始流行。Dunk在日本嶄露頭角,并開始出現諸多的日本別注之后,反倒是很多美國的年輕人注意到了這一點,無論如何,在文化這方面,日本再度“偷襲”了一把。
“籃球”不再體現個性
時間到了今天,這一切又是怎樣的呢?1997年過后的一段時間,這種屬于日本自我意識的街頭文化漸漸開始興盛起來,其實從1997年到2008年的這段時間,除了將美國街頭潮流的球鞋、服裝進行一些本地化的改變之外,借鑒西方的流行物品,并進行深度地改造,強調設計感、質感的日本自主品牌也在漸漸地發展了起來,如曾經一度超級流行的Bape便是典范之一,無論是衣服的款式還是設計的風格,都與美國的嘻哈文化、軍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恰巧加入了亞洲人細膩的制作和設計,讓日本一直走在亞洲街頭文化的前沿。
日本街頭
如果現在站在東京的街頭,每一個年輕人似乎都已經活脫脫地有了自己的感覺。日本著名的街頭雜志《Smart》和《Street Jack》都曾經有過大篇幅的街拍專題。我們可以看到在雜志上所刊登的街頭年輕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穿著方式,而且每一個人的氣質與其所穿著的服飾是渾然天成的,和多年前的《都市流行》相比,除了籃球鞋不再,其他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如果說有什么更細微的差別,似乎我們已經看不出他們身上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因為在日本已經有足夠的自我品牌,我們所熟知的大牌、Logo,都已經不那么重要。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東京,走在街頭,你會發覺,其實剛才所說的兩本雜志所拍攝的對象,在大街上隨意可見。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個性之上,大一統的局面是每一個人都要遵從“個性”的宗旨。
無論1997年之前,還是2008年之后,其實對于個性的追求沒有變化,只是1997年之前籃球鞋是追求個性的一種最佳手段,而2008年之后,籃球鞋絕跡。
而我們自己呢?由于過于迅速接受了過多的文化種類,我們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所流行的趨勢,而目前最龐大的一個群體應該是NBA所帶來的籃球、籃球鞋文化的Fans群體,其次是Hip-Hop、日本街頭潮流的群體。在北京的街頭,能夠看到一個世紀中街頭文化的演變。
我們要求的并非是某某文化的主導,也并非是大一統的街頭文化,做到人人自得其樂,把自己打扮得就是自己,才是最為快樂的事情,勿要去看別人穿什么,也去忽視別人怎么看你。
- 上一篇:美兩華裔研發納米線縫衣鞋走路可發電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