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優先考慮小制革等行業環保能力建設
作為一個年輕的機構,廣東省東莞市環保局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東莞縣環境保護辦公室)。然而,近年來這個年輕的機構取得了長足進展。全市環保系統核定編制由2001年初的96人增加到2007年初的553人。
加快環保能力建設
2003年,東莞市政府為推動污水處理廠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在東莞市環保局成立專門機構——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這是全國地級市環保局中的首例。
“2001年年底東莞市區尚無一座生活污水處理廠。2002年隨著珠江整治工作的啟動,市政府計劃投入上百億元,新建污水處理工程近50項,實現城鄉污水處理全覆蓋。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的成立,充分體現了東莞治水的魄力和決心。”東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2006年,撤銷項目審批科、監督管理科,設立項目審批一科、項目審批二科、監督管理一科和監督管理二科。
2007年,撤銷東莞市環境保護監理所,設立東莞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察科(掛東莞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察分局牌子);另外,設立人事監察科。
2008年6月,撤銷市環境保護宣教信息中心,成立了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市環境信息中心和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所。
至此,市環保局共有7個直屬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169名。
東莞環保長足發展原因何在?“保護環境是當前東莞的重要任務之一,市政府優先考慮環保能力建設,這樣做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符合民心民意。”東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國英的話給了我們答案。
加強基層執法能力
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執法人員編制數從25名突增至150名,2007年東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成為全國地級市中人員最多的監察分局之一。監察分局新增了6個副科級建制的環境監察大隊,駐扎鎮(街),加強基層執法。
比人員編制數量增加更快的是當地工業企業數量。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東莞市已由一個農業縣(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變成以制造業聞名的經濟強市。2007年,全市GDP達到3151億元,共有工業企業2.5萬多家,每平方公里平均有10家工業企業,環保壓力可想而知。2007年全市環保系統共審批建設項目25054個,環境監管任務十分艱巨。
有為才有位,有位更要為!“只有更好地工作,才能對得起市委、市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東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有關負責人坦誠地說。
為加強環境監管,確保執法到位,2008年初東莞市環保局統一制定了環境監察職能分工規定、管理制度、考核辦法。上半年,東莞市對37家企業強制關閉,并對95家企業發出限期治理決定書。下階段將關閉全市約250家企業,純電鍍、純漂染、純洗水、純印花企業以及年產量5萬噸以下的小型造紙企業(不含衛生紙)、小規模制革企業。
在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的積極協調和大力推動下,37項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有序開展。目前,主體工程已有8項建成,20項在建,預計明年6月全部建成;管網工程32項正在開工。
創新環境管理機制
2001年,東莞市32個鎮(街)環保辦負責人的稱謂有了新變化——由主任變為分局長,環保辦也改為環保分局,獨立辦公。環保分局均為市環保局派出機構,副科級單位,全市核定編制為213名。東莞是一個特別的地級市,轄區無縣(市、區),直接管理32個鎮(街)。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少鎮(街)的人口和企業相當于甚至超過內地縣(市、區)管轄的數量,設立環保分局十分必要。“特別有利于處理環境信訪,將環境矛盾化解在基層。”東莞市環保局局長袁紹東說,“還能規范農村環境管理,不留環保死角。”
“環保分局業務上接受市環保局管理,但人、財、物由鎮(街)管理,這樣雖然責、權、利分離,但不利于環境監管。下一步,我們將考慮適應‘大環保’要求,探索建立垂直管理體制。”市環保局副局長莫練初說。據介紹,為適應“大環保”要求,目前,東莞市環保局還積極爭取設立總量控制等工作機構。
另一項環境管理創新的舉措,是東莞市環保局正在實施的“簡政放權”的重大改革。通過明確市、鎮兩級環保機構職能定位,下放審批、驗收、處罰權限,簡化職能等措施,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建設關鍵是人才建設。”袁紹東介紹,2004~2007年,東莞市環保局共吸收入編104人,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其中85人為本科以上學歷,隊伍建設呈現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等特點。東莞市環保局還推行干部輪崗和干部掛職鍛煉兩項制度,加大優秀人才培養選拔力度。袁紹東說:“作為組織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每一個人充分發揮其長處,并建立公平公開的選拔機制,讓優秀人才不斷地涌現出來,我們的環保事業就會不斷邁向新的輝煌。”
- 上一篇:08年第一季度國內毛皮市場行情價格分析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