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出招要快,更快,快刀斬亂麻
唯今之計,還是要扣緊制造業做文章。
制造業文章做得好不好,東莞就會跌到第三世界中去,未來五年東莞繼續做好了制造業文章,金融危機可以安全度過,產業結構調整也差不多完成了一半。
當下之計,東莞的出招要死死扣緊一個字———“快”,祭起快字訣,快刀斬亂麻,搶在陰晴莫測的年底和明年上半年之前,阻止企業經營狀態進一步惡化:
東莞已經出手的四招
各國政府都已出手,中國各地政府在想辦法救樓市,東莞也出了一些招。我在網上搜了一些關于東莞的資料,大致說來可以看出這么幾招:官員頻頻走訪企業了解情況提振信心;10億元財政通過貼息和風險補償等方法扶助企業融資;減輕一些稅費達到3個多億,給企業減輕壓力;加快基礎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等等。
走訪企業提振信心
走訪企業提振信心,表明一個姿態,雖然說實際用處不大,但卻是非做不可,經濟學的說法,這叫做營造預期。
10億元財政扶助企業
10億元財政扶助企業融資有實際用處,理論上測算,貼息有助于單個企業最高融資2500萬元,而給予銀行的風險補償有助于撬動250億貸款。不過,實際撬動力量,還需要銀行大佬的策略配合,現在的貸款利率其實并不高,銀行更擔心的是本金,尤其是銀行還要防范斷供面擴大帶來的中國版次貸危機,未來一段時間放貸仍然會比較保守。
加快基礎建設投資
加快基礎建設投資,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有力量的,對于經濟的增長立竿見影,但要指出的是,由于東莞的制造業多是兩頭在外向,所以加快基礎建設投資拉動經濟的好處,多給了建筑承包商、建筑商、建材商,落到制造業頭上的直接好處,不要想象有太多,還不如經濟景氣帶來的預期對于制造業的效果更大。
東莞在大量投入資金進行基礎建設的同時,可能會拉動物價上漲,更要小心因為過快過猛投入,一旦投資退潮,又會因為加速原理帶來新的經濟衰退,這是一柄雙刃劍。
通過內需拉動增長
大家對于拉動國內內需,現在都可以說是處于一種絕望狀態,過大的貧富差距,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的消費需求傾向。
于東莞而言,通過內需來拉動增長相對穗深更難,因為東莞城市結構有剛性的社會分層,有錢人該買的房該買的車已經買了,普通零售品的售賣對象絕大多數是消費能力不足的外來工人,所以也不要抱有內需快速增長的幻想。
壹
緊急壓縮財政支出費用,騰出財力
東莞市級、鎮級、村級財政,加起來總共600億左右,應該來說相對充裕,但今年年底和明年要辦的事情很多,所以必須未雨綢繆。
遠的不說,樟木頭為合俊墊付工資2400萬,把樟木頭鎮政府刮個一空,鎮政府因墊付資金而破產這種情況,東莞不得不防。另外,企業幫扶的資金、村居委員會的幫扶資金,企業搬遷之后村委會原來代理政府行政的那筆費用,最終還得政府背起來,500多個村的公共開支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壓縮財政支出費用,還能塑造一種同舟共濟的形象。東莞財政費用的浪費確實比較驚人,要壓減財政支出費用,必須與龐大的公務員利益集團博弈,企業、村委會都在忍一時之痛,公務員為什么不能忍一時之痛?
貳
緊急再減免各類稅負
國家正在醞釀新的增值稅方案,東莞也要在自身能力范圍之內趕緊實現普惠性的稅負,與其通過稅收先把錢收上來再發,還不如直接減免,省得中間的稅費還要經過一輪消耗。比如說零星稅源,一個鎮一年也就收個200萬-300萬,但養人就要40-50個,實際上收上來也就養人去了。
雖然說東莞已減免了3億多稅負,但分攤在企業身上的稅費還是太多。東莞只有幾里堤圍,企業竟還要交堤圍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是根據企業員工數量100:1.5要求上繳的,企業每雇傭一名東莞戶籍的殘疾人就業可減少相應的繳費金額,企業其實非常樂意雇傭殘疾人工作,問題是:東莞170多萬戶籍人口中的殘疾人根本不夠雇傭,政府收到的保證金與東莞實際享受保障金的殘疾人早就不成比例了。
這些稅費對于一些企業來說,是很沉重的負擔,政府在過冬之際,不大刀闊斧減免,還要等到幾時?
叁
用好本地商業銀行、農信社、信托機構“第二財政”
建立重點企業、優勢企業融資綠色通道,提供最直接、最快捷的融資信貸支持。
當前的金融局面下,國有商業銀行的“惜貸”,是很難避免的,因為房地產這一塊的債務情況還不明朗,銀行系統還要充分預防中國版的次貸危機,想其下大力氣用大筆資金扶助中小企業,恐怕太不現實。
現在一切要求就是盡可能快,本地政府能夠支配和控制的商業銀行、農信社、信托機構,此時應該要成為扶助企業的主力金融機構,政府確定扶助企業名錄并向社會公開,通過財政注資成為專項基金,由這些第二財政放貸收款。
我所指的重點企業和優勢企業,并非只指大規模企業,而是指在技術、市場上有優勢的企業,重點培養的種子企業,有發展潛力的企業。
中小企業對于經濟整體運行相當重要,大企業提供了稅收,小企業提供了就業崗位,如果這些小企業聯合起來向大企業逼款,大企業一樣扛不住。
所以政府的救助政策不能貪大,而要求好,一定要惠及有發展潛力的二線中小企業,不能保大不保小。
肆
快速解決中小企業的實際性問題,穩定中小企業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說過,“小的是美好的”,小企業的價值非常大,尤其是對于東莞這樣的二線城市。
中小企業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行政服務效率不高、流動資金不足、裝備資金不足、技術實力不足、人力穩定性不夠等問題,政府除了在流動資金問題上應有所作為外,還應該著力于企業的裝備、技術、人力問題。
行政效率的問題,確實是困擾東莞企業的一個不小的麻煩事。政府機構大大小小的前置審批,實在讓人煩死。最近我們公司開了一家互聯網企業,辦理經營執照,前置審批四項,一項套一項,整個流程走下來,差不多要六個月,這六個月足以把一家新生的互聯網企業拖得半死不活。
另外,政府可以考慮支持社會企業成立通用裝備銀行,通過租賃裝備、以租代售等形式,支持企業快速進行裝備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的支持。可以考慮一次性買斷通用的專利技術,授權有需求的中小企業使用,提高其技術水平。
可以分配一定的入戶名額和指標給予較好的中小企業,擴大管理團隊、關鍵技術崗位技工落戶,幫助企業穩定核心骨干團隊。
伍
著眼產業集群系統性問題,從快入手,完善集群結構
對于現代產業來講,分工細密更講究配套完整,一個鏈條上的功能喪失,可能對整個企業集團都產生很大的不方便,因此有時候完善集群的配套,也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大朗的標檢公司落戶以后,幫助企業搞檢測,不僅自己業務量每年有200%以上的增長,也幫助了周邊企業完善了配套,這就是“結構性”的價值。
東莞的產業集群相對而言發展比較成熟,但并不是完全無懈可擊。虎門有三四千家服裝企業,然而很多企業購買布料,仍然跑到廣州中大,這說明虎門的服裝布料輔料環節就存在問題。如果在本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就有利于企業的生產。
再如東莞電子信息產業有五千多家企業,但沒有一個國際性原輔料交易中心,企業在進行國際性交易和結算時相當不方便,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流動資金安全性,如果建成這樣的交易中心就能大大緩解這一問題。
陸
加強企業間集體行動水平,實現抱團取暖
東莞除了少數幾個商人集團之外,企業家之間集體行動水平很低,許多企業就像一個個孤立的原子,看似在集群之中,其實游離集群之外。
這一點要好好向臺商學習,他們的集體行動水平是最高的,東莞6000多家臺企,過半參加了臺商協會。臺干們經常聚在一起打打高爾夫,并不是純粹消遣,而是借切磋球技交流商機,大家相互了解,更有利于降低生意場上的交易成本。他們有獨立、團結的第三方行業協會,這提高了他們集體行動的水平,提升了產業集群的健康度和叫價能力。
結語
在救企業、救農村、救農民的同時
東莞必須要救工人
談完這些,我還是要再潑一盤冷水,這輪經濟危機中會有很多企業倒閉,類似于合俊這種欠薪跑路的情況,可能還會一再出現。在這種危機之中,工人是最無辜也最倒霉的,樟木頭救得了合俊的工人,但救得了雷豹的打工仔嗎?道滘的泰豪呢?厚街的歐風、清軒呢?清溪、黃江……怎么辦?這一輪的洗牌,不能再走三十年的老路,對人的尊重,尤其是農民工的尊重,應該而且必須成為一個基本的理念,經濟危機的風險,不能完全轉嫁到農民工身上。東莞在救企業、救農村、救農民的同時,必須要救工人。
香港政府面臨經濟危局時,有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專門用來解決企業倒閉后的問題處理,保障工人的權益,試問東莞能否仿效?
被臺灣人稱作是“螞蟻雄兵”式的產業組織方式,其實是抗風險能力極強的一個企業網絡,面對危機的時候,東莞企業抱團取暖往往比單打獨斗的大廠更能夠挨過嚴冬
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恐怕是東莞最難熬的一年。其一,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一旦美國的消費受危機直接沖擊,對于外貿訂單會有較大影響,一些實力不夠的企業可能會因為訂單不足相繼結業,不進入2009年的外貿市場;其二,年底是一個財務結算的高峰期,各類積欠債務將要完成償付,很多企業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的問題;其三,美國市場陰晴不定,政府救市效果不太明顯,全球衰退已成定局,僅僅這一預期,就可能誘發企業的結業關閉。
基于這樣的形勢,對于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東莞企業整體,各界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們要準備還有一批企業悲壯地倒下,要準備廠房繼續被空置,要準備勒緊褲帶告別以往的紙醉金迷。
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妄想可以不買單白吃鐵桿莊稼,這是黃粱美夢。不調整產業結構,就要被產業結構調整,汪洋這句警告雖然直白,但確是一條經濟鐵律,同時,外部環境上存在一些有利因素,若能夠有效地利用起來,結合東莞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有實力的企業挨過這一難關,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外部條件:
其一、國際貿易成本正出現降低的走勢。
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副效果是國際原油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全面回落。當國際炒家資本從期貨市場中抽身救主后,原油價格從歷史最高峰的每桶150美元下落到60美元左右,這對于使用石油、塑膠等原材料及能耗較大的企業,是個重大利好。需求減少帶來了供給的相對過剩,PPI的下降對于企業生產是一個良好的時機。
對于外貿來講,人民幣升值可能會放緩,奧巴馬不是傻子,美國人現在需要中國支持,還不敢逼迫人民幣快速升值。
其二、外貿政策環境會有變化。
對外貿加工的過緊政策會全面松動,激進的調整政策會讓位于溫和的調整政策。
代工產業這兩年背了很多罵名,其中有的罵得對,有的卻罵錯了。戰后的落后國家都是依賴外貿加工起家,它避開了技術、人才、資金缺乏之難快速起步,并能夠大量增加就業。以東莞為例,為中國吸納了1000萬農民工就業,哪怕我們內心里再怎么不喜歡東莞,也不能不承認這項成就蠻了不起。
因為外貿加工消化就業的社會功能,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鄉鎮政府,都不得不非常審慎地考慮這個問題,大量結構性失業和絕對失業,只會使已處于風險狀態的中國社會,面臨更大的危機。
最近,國家調整了紡織行業的出口退稅政策,僅東莞企業就可以獲得8.5億的出口退稅,接下來,其他吸納大量勞工的制造業領域,也有可能松綁,企業的盈利率可以通過退稅獲得一定的提高,從而增加御寒能力。
其三、美國市場一般消費品受影響不會很大。
金融危機之后,美國人的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習慣將會得到抑制,但這種抑制,更多的會落實在奢侈品、大宗消費品、資本品消費上。
但可以不奢侈,卻不能不生活,歐美國家的一般性日常消費品的需求不會受到過大的減損。東莞制造業的市場空間,仍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這將為加工企業騰出一絲喘息之機。
其四、危機之后,經濟規律會自動產生調節作用。
當大量代工企業倒閉后,在客觀上會減少訂單市場的競爭性,較強的加工企業在與外包方的談判中叫價能力也增強。倒閉企業所剩余的裝備、人才和勞動力,可以補充到行業中去,提高存活企業的裝備水平、人才水平和勞動力存量。
最近,我到一些企業去走訪時就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曾困擾東莞企業三四年的用工荒問題,竟然無形中得到解決了。
內部條件:東莞自身的特殊優勢
東莞自身特殊優勢的存在,增強了企業抗御風險的能力,維護了產業體系的根基:
一是高度產業聚集而帶來的完善產業鏈條
以電子產品為例,95%的電腦周邊產品都可以在東莞配齊。任何一家電子廠所需要的上游產品,只要一個電話,一個小時內送貨到廠。這種配套的完整性,是企業重要的營商環境,它把大大小的企業捆到了一起,成為一個產業共同體。
前面我提到我有個朋友在一個毛紡廠當廠長,他們在東莞以外設了11個廠,但都只是做做簡單的前整織片工序。他曾經到黔南某布依族自治州的分廠去過,可是“那里連個充電器都買不到”,更高端的檢測、品保和設計、銷售環節能不留在配套更完善的大朗才怪,因為那里6.5公里的街道集聚了3000多家毛紡企業,一條龍服務全了。
這種產業鏈條完整,可以帶來明顯的“外部經濟”效果。簡單的一個比方,如果外部有一美元的成本上漲,一百家上下游企業每個企業節約成本1美分,就可以對沖成本上漲的問題。這一種被臺灣人稱作是“螞蟻雄兵”式的產業組織方式,其實是抗風險能力極強的一個企業網絡,面對危機的時候抱團取暖往往比單打獨斗的大廠更能夠挨過嚴冬。
東莞的主要產業,均已經形成規模龐大、配套相對完善網絡的產業集群,例如電子行業、虎門服裝、大朗毛紡、長安模具、大嶺山家具、厚街鞋業、塘廈電源等等,這些集群化的產業抗風險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也是東莞的一張王牌。
二是東莞重商文化和較好的政府服務,與很多內地政府不一樣,東莞對企業的主要策略是“放水養魚”,而其他地方往往是甜言蜜語招來企業,來了之后將之變成砧板上的魚肉。東莞處理企業問題時,一般都能處于優先的程序,能先辦就先辦,這與內地政府的拖沓風格有鮮明的對比。
前一段時間,認識厚街雙崗一家木工機械廠姓何的廠長,他對比老家東北和東莞后就說,東莞這邊蠻好,政府到廠里辦事,辦完了就走,連中飯都不吃,“不像東北,連個門前三包和計劃生育都拿來卡你,弄得人哭笑不得。”
形勢嚴竣,壓力劇增,優劣俱存,事在人為———這是我對東莞經濟基本面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