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展門庭冷落“世界鞋都”寒意陣陣
一場從美國華爾街刮起的金融海嘯正向全球蔓延,中國制鞋業對歐美市場依存度高,被譽為“世界鞋都”的東莞已感覺幾分“涼意”。本月初落幕的亞洲“第一鞋展”,不復重現往屆人流如鯽的景象。東莞制鞋業內有識人士在感覺到陣陣寒意的同時,已認識到OEM生產方式帶來的生存困境,正積極自救。
本次參展鞋企減少近百家
10月30日-11月1日是“第八屆中國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的日子,該展覽有亞洲“第一鞋展”的美譽。但該展覽卻沒有出現往屆人流如鯽的場面。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會吸引了500多家參展商參展,相比第七屆國際鞋展,本次參展的鞋企減少了近百家。
不但本土展商在銳減,采購客人也在減少。從第一屆就參展的貝家鞋業董事長王偉說:“本屆展會參觀或采購人員明顯比往屆少,用減少一半來形容也毫不夸張。”他告訴記者,這是東莞這一“世界鞋都”首次遇到的情況,不會比2003年“非典”時好到哪里去。
本次展會主辦方之一、雅式展覽公司董事長朱裕倫頗有些感慨:“本次東莞本土展商不多,與他們OEM的生產方式有很大關系,這也是目前東莞鞋業處于困境的原因之一。沒有自主設計能力的企業,往往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所感受的壓力會更大。”
本土鞋企生存陷尷尬局面
去年常登鞋廠從東莞撤離,也許是那些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鞋企在東莞生存的尷尬局面的縮影。
東莞市東城大塘頭工業區的常登鞋廠如今已大門緊鎖。這家工廠曾是東莞頗有名氣的鞋廠,也是東城大塘頭一帶最大規模的鞋廠之一,鼎盛時有7000工人。從去年開始,金融海嘯的前奏就開始波及到東莞的制鞋行業。去年12月20日,該廠就離開了東莞。這個曾經為阿迪達斯、銳步等名牌運動鞋代工生產的鞋廠的離去,使這條昔日熱鬧的街道驟然冷清了。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的秘書長王穎坦言,中國制鞋業進入了20多年高速發展后的“嚴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在接受采訪時也認為,鞋業加工貿易以OEM為主,處于產業低端,從中獲取的利益有限;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企業缺乏研發能力、品牌與國際渠道,抗風險能力不強。在這場金融風暴上,有一些企業已經關門、倒閉。“中國的鞋業最終的方向,是要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要發展我們的自主品牌。”隆國強說。
靠轉型升級尋求突圍之路
東莞鞋企該如何面對生死困局?先積極自救,然后得到政府有針對性的支持,東莞女鞋王華堅集團給出了這樣一條路徑。2006年,華堅集團進行了投資轉型,在贛州投資建廠,總部設在東莞,小訂單、采購、業務、開發、附加值比較高、難度比較大、時間要求比較快的訂單在贛州工廠做。上月31日,該集團在東莞鞋企集散地厚街舉行了一個全球最高級別的鞋業論壇,將高層官員、權威專家以及國內眾多鞋企老總、國外頂級貿易商聚集在厚街,分析形勢、探討產業突圍及救贖之道。
一個企業花大力氣舉辦如此高規格的論壇,本身就有自身布局的戰略考量。此次論壇,東莞市不僅作為主辦方,而且副市長等領導的全程參與,帶給東莞市鞋企更多的信心,表明政府已經將目光更直接地投注在這個產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