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出口市場分析報告
廣東是全球鞋業最活躍、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除了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外,良好的投資環境為鞋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鞋業快速發展,廣東省規模以上制鞋企業生產的皮面皮鞋和塑料鞋產量居全國首位,膠鞋產量居第二位,紡織面料鞋產量居第四位。出口額從當年的4.8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92.3億美元,短短十幾年,增長了19倍多。美國是廣東鞋類出口的第一大市場。
2007年,廣東省鞋類出口量達34.7億雙,價值92億美元,占中國鞋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2.5%。但2008年以來,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及原材料大幅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廣東鞋類出口在連續多年增長之后,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據廣州海關最新統計,廣東省上半年出口鞋類產品16.3億雙,較2007年同期下降15.8%。但出口總價49.6億元,增長9.2%;出口均價3美元/雙,增長29.6%。鞋類出口企業出現大幅減少,有出口實績的企業由2007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2008年上半年的3924家。
表1-8、1-9和圖1-14分別為2004-2007年和2008年1-7月的鞋類出口數據,以及2007年廣東鞋類出口產品結構狀況:

表1-9 2008年1-7月鞋類出口廣東口岸出口數據


圖1-14 2007年廣東口岸鞋類出口產品結構(按出口額)
目前廣東省鞋類出口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呈現加速進行的趨勢。一方面出口數量大幅下降,出口企業數減少近半;另一方面每雙鞋的出口均價增長近30%,出口總值仍有所增長。
自2007年以來,珠三角傳統的制鞋產業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重重壓力,2008年上半年鞋類出口的“一升一降”,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小而散的作坊式企業紛紛被淘汰,而優質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強。圖1-15為2007年廣東口岸鞋類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變化趨勢比較:

圖1-15 2007年廣東口岸鞋類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變化趨勢比較
據廣東鞋業廠商會分析,為應對市場局面,廣東制鞋業發展出現一些新動向: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專業化生產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在市場上占有獨特的優勢;各企業開始大力拓展內銷市場。
廣東制鞋業基礎雄厚,有制鞋企業6000多家,產品種類齊全,上下游產業配套完善,此次調整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經歷磨煉之后,中國制鞋業在全球制鞋產業的中心地位仍將穩固。廣東鞋業的發展優勢:
規模優勢
經過改革開放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廣東的鞋類產量占全國的1/2,占全世界的近1/3左右,鞋的產量已超過了全球十大制鞋國中的印度、印尼、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亞洲五國的總和。
據統計,2005年廣東省皮革、制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374個,工業總產值679.20億元,占全國同行業的19.65%,出口創匯114.87億美元,占全國同行業的35.12%,年產各類鞋40億雙(其中出口近30億雙),占全國近50%,居全國同行首位。廣東也是我國最重要的鞋類貿易中心、設計開發中心、信息中心。
產業鏈優勢
廣東具有全世界最為龐大和完善的制鞋產業鏈,形成了廣州(白云區)、惠東(吉隆、黃埠)、東莞(厚街)、深圳(龍崗)、鶴山(沙坪)、南海(平洲、里水)、潮州(揭陽)等一批鞋業生產基地,擁有花都獅嶺、中山、茂名(高州)、南海(羅村)、江門(新會)等一批皮具箱包、勞保手套、制革、鞋材等特色產業集群,廣州站西路的鞋業商圈和梓元崗的皮具商圈則分別是各自領域全球最大的貿易批發市場,加上東莞、深圳、惠東等地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廣州價格”。
泉州是我國乃至世界的旅游鞋生產基地。
泉州擁有4000多家制鞋企業,從意大利、日本、臺灣等地引進的數百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數千臺(套)塑膠成型注射機和各種制鞋專用設備,能夠生產各類男女時裝皮鞋(靴)、戶外休閑鞋、運動鞋、工作鞋、布面膠鞋、沙灘拖鞋、涼鞋、各類童鞋和傳統繡花鞋。還有一批生產TPR、PU、PVC、MOTO、橡膠、各種鞋用原輔材料的企業,形成了一個輻射全國、年需求量達數百億元的鞋材、鞋機和技術市場。
2007年泉州市鞋類出口超過24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出口鞋類平均單價同比增長16.5%,進一步鞏固了泉州作為世界運動鞋主要生產基地的地位。
據了解,2007年泉州鞋類出口克服鞋類歐盟反傾銷調查、企業用工緊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斷求新求變,繼續保持鞋類出口貨值增長形勢,穩定了在海外市場的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