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堅董事長張華榮 中國鞋業永遠有春天
一、中國是過去世界鞋業發展的主要國家,在未來5-10年世界鞋業發展的重心將轉向中國東莞,“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是世界鞋業走向中國的承接平臺,也是中國鞋業走向世界的升級平臺。
(一)世界鞋業產業分工愈發精細,形成新材料、新技術、新潮流在歐洲,消費在亞洲和美國、制造在中國的整體格局。
1、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制鞋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0萬人,其中中國的就業人數近1200萬人。鞋業產業不僅是人類生活必需品,也為解決全球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國、出口國和消費國。近幾年,中國每年生產各種鞋超過100億雙,占全球制鞋總量的68%,是世界最大的鞋類制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出口國和消費國。
(二)中國鞋業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和商機,中國鞋業制造支撐世界鞋業發展。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策略將進一步加快中國的城鎮化速度,農業土地可流轉,農業產業集約化生產會轉移出近千萬的剩余勞動力,為世界鞋業發展提供充裕的勞動力資源及發展空間。
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從鞋業消費來看,目前中國年人均鞋品消費不足2雙,根據瑞士銀行的最新估計,到2012年,亞洲年人均鞋品消費量將達到2雙,中國年人均鞋品消費量將有望突破2.5雙。中國鞋品年消費總量將超過30億雙,在目前23億雙的基礎上增長30%以上,增長空間巨大。為世界鞋業貿易和品牌營運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商機。
(三)中國制造占據了世界鞋業的2/3,未來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國、出口國和鞋品消費國。中國每年生產各種鞋超過100億雙,占全球制鞋總量的近7成,是世界最大的鞋類制造基地;08年1-9月份中國鞋類產品出口金額共計220億美元,比07年同期上升了15.1%,出口數量超過世界出口總量的50%;07年,中國年消費鞋類近23億雙,位居世界第一。預計未來5-10年,中國鞋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從事制鞋業人員會從現在的1000萬達到1500萬-1800萬人口。
(四)“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是世界鞋業走向中國的承接平臺,也是中國鞋業走向世界的升級平臺。
1.歐洲制鞋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潮流處于世界鞋業領先地位。每個國家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歐洲新材料、新技術進入中國市場有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它離不開市場,研發在歐洲、服務在中國、銷售在世界,將是未來鞋業發展新格局。
2.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將為中國鞋業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材料研發、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品牌孵化、物流配送、國際貿易、商業服務、人才培訓、信息發布等方面提供完整的產業配套服務。
3.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可容納國內外2000余家商貿研發企業,能夠有效推動當地鞋業服務業發展。
二、面對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企業主動轉型、升級,產業加強全球協作,行業獲得政府理解支持是中國制鞋業渡過危機,贏取機遇,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中國鞋業轉型與發展趨勢
中國鞋業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社會發展和勞動力發展態勢在不斷變化:70年代人南下打工,就業難度大;80年代人就業容易;90年代人愿意就地就業。我認為制鞋企業根據自身狀況,轉型并向內地轉移是必然的,讓員工離土不離鄉、工作不離家,農民工可以安居樂業,減輕社會負擔,企業可以長期經營,減輕行業困難。通過集中區域行業,實現產業完整配套;企業分布于縣鎮,透過衛星工廠服務;構建高效企業、和諧社會。這將是中國制鞋業發展的趨勢和長期過程。
(二)企業如何面對困境,進行內部優化、穩定升級
內部挖潛,通過精益化生產改良、提升創造能力,我們要面對現實,變壓力為動力,群策群力,自主升級。
(三)加強全球產業協作,打造利益共同體,通過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共渡危機,共享未來。
全球鞋業產業鏈中,零售、批發、品牌、貿易、工廠是共同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體。行業有準則、市場有規律、品牌無國界;顧客是全球的、市場是品牌的;產品是工廠的;無序、惡性、非理性的競爭會導致行業退步;有序、良性、理性的競爭是行業進步的必然;市場經濟調整產業是優勝劣汰的規律;全球鞋業產業鏈中,零售、批發、品牌、貿易、工廠有共同生存的利益關系,合理的處理好利益分配矛盾,形成一種互信、互惠共同生存的利益共同體。才能渡過目前困境,獲得生存與發展之路。
舉例來說,市場是我們共同的生意源頭,貿易商服務的品牌生意好了,工廠的生意才會好;作為制造商同樣如此,工廠無法生存,哪里會有品牌?我們作為制造商,品牌的生意好壞,與工廠的訂單是息息相關的,工廠要考慮眾多的因素服務好品牌,眾多的品牌與貿易商,也要考慮工廠的生存與市場需求,只考慮市場的需求,不考慮工廠的生存,就沒有產品。貿易商要給工廠提供公平、競爭、提升的機會,否則工廠無法生存,產品從何而來?鞋廠的上游和下游要互惠地換位思考,品牌和貿易商在自我生存的同時要考慮工廠的生存,只有這樣才能將生意做穩、做好、做大、做長久。
零售、批發、貿易和工廠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并不是像某些經濟學家所講的:“品牌有豐厚的利潤,工廠是品牌的剝削工具”,大家要用理解、服務、幫助、克服困難的心態共同渡過難關,當發生利益沖突時要共同對待,看淡小利,才有發展的未來。制造業服務品牌就是服務未來;品牌與貿易,貿易與批發,批發與零售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為貿易商前面要面對市場、零售和顧客,后面要面對制造、企業、工人。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用正確、長遠的眼光了解工人的辛苦、零售商的艱辛,顧客的需要。貿易商是利益分配的重要主導者,是各種信息的傳遞者,也是品牌長遠發展的規劃者,所以不僅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到服務的顧客,也要看到產業的艱辛。因為只有顧客選擇產品后滿意了,生意才有未來;只有做鞋的工人喜歡品牌,認真服務你,你才能有顧客滿意的產品。我衷心希望在世界鞋業產業鏈上不要有惡性的競爭,大家要在互惠基礎上提高效益,保證品質,而不是單純通過價格的衡量,以價格為準則,只拼價格,不拼服務,造成工廠的惡性循環,貿易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鏈的惡性循環。這樣整個產業就沒有了發展,也沒有了未來!
(三)社會和政府要給予鞋業充分的關注、理解和支持。
產業沒有高低端之分,社會和政府要給予制鞋行業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支持:中國鞋業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轉型、升級后的制鞋業也早已不是傳統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型產業了,而是能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消化就業人口的重要產業。未來3-8年,制鞋行業在中國能夠發展到2000萬人的產業規模,會解決眾多城市和縣城的就業問題。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要重視企業的長遠發展。比如華堅在江西贛州的投資,帶動了近2萬人的就業,拉動了整個贛州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發展,也是贛州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的一面旗幟。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譬如產業全面配套,如何適應新環境等,政府不僅要在各種硬件上給予企業優惠,在軟件上也要給予優惠。
(四)歐盟對中國等國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行為,有悖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自由貿易精神,歐盟應該給予全球鞋業公平的競爭機會,為歐盟的消費者帶來更加實惠的消費品。
(五)目前整個鞋業市場同樣受到經濟沖擊,中國政府在先后調高了服裝、玩具和紡織品等的出口退稅后。同樣作為傳統產業,我們希望政府給予提高鞋業出口退稅率,幫助鞋業渡過困境,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鞋業產業在中國長期穩定發展。
- 上一篇:鞋企鴻星爾克推出品牌新主題
- 下一篇: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