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出口市場的企業構成
中國海關出口企業性質編碼:

注:一般情況下,海關統計中出現的“外商投資企業”為“2--中外合作企業、3--中外合資企業、4--外商投資企業”的總和。
隨著我國鞋類出口的蓬勃發展,出口企業的數量也在逐年遞增。1999年,鞋類出口企業4593家,截至2006年,我國鞋類出口企業達到14945家,比1999年增加了3倍多。2006年,經營鞋類出口的企業為14945家,比2005年增加了4954家。出口額達1億美元的有15家,比上年多了5家,占出口企業總數的0.1%,出口金額合計為27.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7%。出口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為2539家,同比增加了247家,占出口企業總數的17%,出口金額合計為203.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93.5%。9090家企業出口總額不到10萬美元,出口額合計占總額的1%。
就企業性質而言,國有企業的數量逐年下降;三資企業的數量持平,略有增長;私營企業增長迅速。據我國海關統計,2006年,國有企業的數量從2005年的1654家下降到1444家,出口金額44.5億美元,同比增長4.5%;三資企業的數量為2162家,同比增加了162家,出口87.2億美元,同比增長10.7%;私營企業的數量大幅增長,2006年私營出口企業為9414家,增加了3508家,出口73億美元,增長了29%。
2007年私營企業出口鞋40.8億雙,增長14.1%,占49.9%;國有企業出口15.5億雙,下降6.6%;外商獨資企業出口13.3億雙,增長9.1%;三資企業出口97.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8.4%,同比增長11.5%;私營企業出口93.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9%,同比增長27.8%。圖1-20為2007年鞋類出口企業結構分布情況(按出口額):

圖1-20 2007年鞋類出口企業結構分布情況(按出口額)
外資企業的發展:
外資企業投資于制鞋行業主要是看重了中國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勞動力資源豐富,借助外資的先進技術,豐富的資本,使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在我國制鞋企業中,外資企業的數量有限,但這些外資企業對于鞋類出口的貢獻卻不容忽視。
首先表現在鞋類出口企業數量與鞋類出口數量之間的關系上: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鞋類出口企業出口量逐年增加,其中國有企業出口量在逐年減少,外資企業出口量仍保持小幅增加,私營企業出口數量增幅最大。
目前,我國鞋類出口企業中私營企業所占比重最大,但企業平均出口量不大,企業規模較。煌赓Y企業數量少于私營企業,但企業平均出口數量高于私營企業。由此可見,外資企業在鞋業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表現在鞋類出口企業個數與鞋類出口金額之間的關系: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鞋類產品出口金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外資企業出口金額最高,呈持續增長態勢;國有企業,主要的國有外貿企業,出口保持原有規模,比較穩定;私營企業出口金額快速增長,僅次于外資企業。
2005和2006年外資企業平均出口金額最高,遠高于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仍控制著在中國制造的中高端鞋的出口,其中包括貼牌生產的鞋類。
第三表現在鞋類出口企業金額與鞋類出口數量之間的關系上。
鞋類產品出口數量和金額都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外資企業在出口數量上沒有占絕對的優勢(占24.52%),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額比重最大(39.97%)。在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中,只有外資企業的出口價格高于出口平均單價。外資企業生產出口的鞋類產品,附加值相對較高,而不僅僅是以量取勝。但外資企業主要為國外品牌做加工,貼牌生產,對于中方而言,只收取其中的加工費。
雖然如此,對我國的制鞋行業來說,通過外資企業有效的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提高產品的技術、設計能力,培育了企業的品牌意識,推動制鞋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擴大了行業出口競爭力。外資企業為我國鞋業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制鞋業的長足發展,鞋類出口的不斷擴大又進一步推動了外資的引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