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你在公司排第幾?頭銜是留住人才的工具
稍微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若非點明了“按拼音、字母順序”或“筆劃順序”,排名順序本身就是一堆人重要程度的排序。這是古今中外通行的規則。在一家世界聞名的媒體里,這個規則再次被驗證。看著一堆總監、出版人、首席的頭銜,作為外來的參觀者,我曾悄悄問過里面的內線:“這里面誰管誰呀?”內線很簡單地說:“別管那些頭銜,看他們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的順序。”在中國電影巨制《赤壁》中,你同樣可以用這個規則讀出“聯合制片人”一長串名單的權力排序。
這種排序會告訴你,頭銜也許重要,但也經常會帶來誤導。拿我所在的傳媒行業來說吧。一般主編的英文頭銜是“Editor-in-Chief”或者“Chief Editor”再或者“Editorial Director”,偏偏英國媒體的主編大人喜歡稱自己為“Editor”,這給熱衷于用位次標明來賓重要順序的接待人員出了一道難題。于是就出現了尷尬局面,頭銜是“Editor”的主編被譯成“編輯”,被指定坐在角落里,而他的下屬因頭銜中含有“Chief”字樣,被指定坐在顯要位置。于是有人建議這位英國主編應該在名片上用括號標注“相當于‘總編輯'”字樣,就像傳說中的中國寺廟和尚在名片上標注“相當于副處級”一樣。
玩笑歸玩笑,但頭銜的誘惑力還是很大,對于職場人的重要程度不亞于排名順序。
一家制造業的創始人對我說過,頭銜是他留住人才的工具之一,或者說,是他用來延緩人才流失的手段。通過給要走的人更好聽的頭銜,他為企業爭取了培養新人才的時間。這也許是為什么在一家咨詢公司,合伙人有近百個的原因了。而在另一個廣告公司里,有人透露說:“談事情,與其找副總一級的人,不如直接找基層的部門經理。”因為即使是先找了副總,副總唯一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轉給基層部門經理。而經過副總轉達的事情,總因為帶了某種政治和人事色彩,而很難被公正地對待。運氣好的時候,比如這位副總大權在握時,會順風順水;運氣不好,比如這位副總不巧在坐冷板凳,這件事也就跟著一起坐冷板凳了。對于凡事講究關系、人脈的中國職場,這種“人脈事故”實在數不勝數。
喜歡使用“拼音排序”或“筆劃排序”的,或者根本就不公開排序的又是另一道課題。這時人脈就變得很重要,一個電話,你就能搞到對方公司的管理架構圖,就像《紅樓夢》里的護官符一樣。這個小小的人事地圖帶你免走許多彎路并且也許能繞開一眾暗礁。
在一個沒有公開排出管理層名單順序的公司里,我觀察到他們的辦公室由大到小依次排開,而從他們公司一位同事嘴里,我覺察出他們公司管理層重要性的排序,真的和辦公室面積的排序相同。
但這個規則在另一個公司被徹底顛覆。他們公司有一間很大的辦公室,很奢侈地給一個人用,讓人懷疑這肯定是總裁辦公室。但事實上這是公司司機的領地,這本是間會議室,因面積太小而被棄用。后來公司新招的司機愛上了這塊地,就圈了起來。若被以辦公室大小衡量人的地位的人看見,又要鬧出冤假錯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