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故事“蛇吞象”
20世紀90年代中期,雙星集團總裁汪海就從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中,看到了輪胎廣闊的發展空間。盡管不少人向他提議:雙星應當在電子網絡高科技領域有些作為。但一向善于納言的汪海卻認準了輪胎這一行。他毅然決策:投資橡膠輪胎。他說,常言道“不熟不做”,雙星新的效益增長點必須是與鞋業關聯度強的制造業。他預見,隨著高速公路的成倍延伸,汽車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中國將是一個大的輪胎市場。
汪海干事情有一股闖勁兒,向來講究一氣呵成。但在進軍輪胎市場,選擇買“船”這點上,他顯得極有耐性,一直在耐心地等待。
常言道:機遇往往垂青那些時刻有準備的人。就在汪海面向全國四處尋覓這只“船”時,在青島市證券交易中心“上柜”交易的“華青股份”進入汪海的視野。
青島華青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膠南市一家輪胎企業,1998年這家廠遇到了麻煩。當時,全國開始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華青股份被停牌。
“華青”想搭上雙星這條巨輪,謀求更快速地發展;雙星也需要借“華青”這只小“船”,實現進軍輪胎制造業的戰略目標。經過幾輪談判,2002年元月10日,雙星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星吸收合并“華青”工作結束。一個做鞋的吞并了做輪胎的,以“小”吃“大”,這場企業購并戰實在不亞于“蛇吞象”。但雙星做到了,汪海以他嫻熟的資本運營技巧,演繹了中國企業購并史上的一段佳話。 雙星憑借自身強有力的品牌實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使雙星輪胎步入超速發展的快車道。根據實際,汪海提出了“軟橡膠,硬管理”的新理論,用雙星“抓具體人,抓具體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管理精髓開展工作。管理悄然在變。前來調試設備的德國老外樹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國話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輪胎密煉中心進行過設備調試,但這么一流的密煉中心只有中國的雙星有,可以穿白大褂上班,輪胎史上的奇跡!雙星的管理了不起。”
2004年,是所有雙星人不能忘懷的一年。這一年,起步較晚的雙星輪胎,卻和具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老牌輪胎企業一起,以無可非議的實力獲得了“中國名牌”的稱號。
消息傳來的當日,雙星員工群情振奮,沉浸在一片欣喜之中。此時的汪海,卻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內,一改往日那張再多困難也始終樂呵呵的笑臉,面色凝重地陷入了思考。突然,他站了起來,讓辦公室通知集團所有副總,驅車直奔雙星輪胎公司。
與往常檢查工作時一樣,下車后,汪海直奔車間。等把占地1400多畝的所有工廠從頭到尾檢查完一遍時,已經是晚上九點了。
隨后,一行人就座在雙星輪胎公司會議室。
原以為總裁召集他們來是為了召開慶功會的大大小小的“頭腦”們,被汪海當頭潑了一瓢“冷水”。
“不要以為我們創出名牌了,就認為一切都好了,一切都沒有問題了,市場不認可,一切等于零。”看著漸漸平靜下來的管理骨干,汪海語重心長地接著說。“我希望大家從今天晚上開始,每個人都要對照名牌先找找差距,對照市場先找找不足。”
走出會議室,雙星輪胎公司的管理骨干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們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向了心中的下一個“目標”。
如今,雙星輪胎公司,經過雙星文化的滲透,已是今非昔比,“雙星輪胎”導載著“雙星”強大的資金、管理優勢和品牌效應,在國內輪胎市場迅猛前行,創造了令全國同行業及社會矚目的“雙星輪胎奇跡”:六年來,作為一個各項基礎管理薄弱、品牌起點近乎為零、科技開發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企業,年輕的雙星青島輪胎在發展起點遠遠落后于同行業的情況下,不僅應對著國民經濟的冷熱交替和輪胎市場的殘酷競爭,而且還要承受著來自社會和企業內部個別人的惡意干擾、阻撓和破壞,承受著近幾年原材料價格的暴漲和人民幣大幅升值、國家宏觀調控、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降低等帶來的各種壓力。
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殘酷的環境中,以汪海總裁為代表的雙星人,卻在社會和企業一些人的不相信和懷疑當中,成功駕馭這個企業,走完了國有大中型輪胎企業幾十年要走的路,短短六年時間使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不知道什么是企業文化、鄉鎮作坊式“莊戶耍”企業,通過雙星文化的嫁接和滲透,轉變成為了一個有文化、有理念、善管理、高質量、高檔次、大市場的創新型現代化企業,創出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被同行業紛紛效仿和學習,在行業擁有了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六年來,雙星青島輪胎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民族品牌”、“中國名牌”稱號,并憑借文化、管理和創新優勢,借助迅速崛起的影響力,重組了東風輪胎,創建了中原輪胎,形成了雙星青島、雙星東風、雙星中原三大輪胎制造基地,創造了中國輪胎行業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探索出了一條“創中國人自己的輪胎名牌”新道路,體現出了中國輪胎行業排頭兵新形象。
點評:文化決定企業發展
如今,現代企業的發展已逐步進入第三個階段——企業文化競爭階段。市場是企業的根,管理是企業的本,文化是企業的魂。一個沒有精神與信念的企業就是一個毫無希望的企業,企業在現代商戰中好比一個戰斗團隊,只能靠思想、靠文化、靠精神來凝聚。把優秀的民族文化滲透到員工的思想和企業的實際,會產生巨大的力量。這個文化是企業的魂,是商戰當中愛國的根,是創民族品牌的寶。要想真正創民族品牌,必須用好民族文化這個法寶。企業文化就是生產力,是競爭力。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的時候,無形的文化會變成有形的東西,變成生產力和競爭力,變成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企業文化不是軟的,而是硬的。企業文化的力量是長效的,是基礎性的,甚至比制度還要有效率,解決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對企業文化,要付出艱辛的實踐。促進民族品牌發展,企業家必須繼承民族文化精粹,結合現實,創造適應企業發展的新文化、新理論、新思想、新精神。
雙星在產業擴張中,在企業管理上靠的就是企業文化,改變企業面貌靠的也是文化管理,因此,文化管理是雙星的頂尖管理。雙星從給人做鞋到給車做“鞋”,短時間內就使雙星輪胎進入國內同行業前列,關鍵是雙星發揮名牌、文化、資金等優勢,準確把握戰略調整機遇,看到給人做鞋到給車做“鞋”二者的關聯度,因此成功的概率就高,說明作為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的國有企業,要存活必須發揮文化管理優勢,做大市場規模。而一旦做大了市場,要時刻找準機會,突圍到關聯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領域,才能穩步實現產業升級,實現企業迅速做強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