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皮革企業如何徹底杜絕壞賬?
目前浙江出口企業賬面上所顯示的壞賬,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
在海寧生產皮革家具的吳老板,現在正愁眉不展,一肚子苦水。
從2004年開始,他為美國A公司做貼牌生產皮革沙發。2007年6月份,在A公司還沒有支付將近40萬美元貨款的時候,A公司的總經理Nancg告訴他,A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已經破產,所以無法支付所欠貨款。但Nancg還可以用自己新成立的M公司與他做生意,以彌補他在與A公司貿易上的損失。吳老板覺得既然A公司已經破產,只能自認倒霉,好在這位A公司的原總經理還在與自己做生意,總還能再賺些回來。
到了今年6月份,吳老板發現M公司支付能力下降,開始拖欠貨款,Nancg要求他先發貨,拿到提單到銀行貸款了再付款。這次吳老板急了,想著前面已經損失了近40萬美元,再要拖欠貨款就麻煩了。答應的話怕舊債加新債,雪上加霜;不答應的話不僅失去了一個老客戶,而且為Nancg準備的庫存品和原材料怎么處理?
而這種現象,在溫州、義烏、紹興、臺州等地普遍存在。做過幾年外貿生意的人,幾乎都會遭遇到買家拖延付款、破產等各種因素導致無法追回資金。而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所有老板對這種潛在壞賬的心態表現得異常平靜,“商場里的人誰沒個上百萬的欠款啊,這沒什么,都是老客戶,賒賬模式很正常。”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周老板告訴《浙商》記者。
美企欠賬急劇上升
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浙江分公司統計,前5個月收到的報損案件金額高達3034萬美元,同比增長80%;已支付賠款895萬美元,同比增長525.6%。其中,理賠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25.6%。本地企業的海外壞賬率增長約為268%。
而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成為了海外商賬的重災區。今年1-5月,該公司受理涉美報損案件41筆,金額1128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9筆、441萬美元。“過去對中東、非洲、東歐等地的貿易,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現海外欠賬,但今年以來美國發生的欠賬在急劇上升。”一外貿出口公司負責人介紹。
今年2月,美國一家大型箱包企業破產,殃及浙江5家企業的500多萬美元應收賬款。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浙江近千家企業因此遭受到的壞賬損失已超過5000萬美元。而近日美國法院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08年8月,美國破產企業已達97萬家,同比增加28.9%。多起紡織、家具、五金機械類破產案中,大部分債權人都是浙江企業和供貨商,而這些大量債權會隨著美國企業破產倒閉化為烏有。
商賬追收迫在眉睫
“賴賬”的企業多起來了,浙江企業遭受的欠債風波正在升級。今年以來,作為國內幫企業追討商賬的專業咨詢機構,杰爾曼公司已經承辦了多起浙江外貿企業要求追賬的案件,涉及金額超過500萬美元。杰爾曼公司總經理項妙根表示,中國企業現在的真實狀況,是在一定程度上替美國承受次貸風波造成的損失。
項妙根說,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在外貿業務中,急于求單、急功近利、遷就外國買家、用欠款要訂單、不對買家進行信用調查和實時監測、偏信買家信息等等的情況普遍存在。“有的企業甚至連外貿定單和合同也沒有,憑一封電子郵件就給國外客戶大批量生產。”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浙江很多受害的中小出口企業中,絕大部分是被國外的‘職業債務人’所騙的”。
據項妙根介紹,“職業債務人”有三個特征:在國外注冊2-3家關聯公司,多是家族成員暗中掌控;找國內中小外貿生產企業下單,開始的訂單結算快,之后隨著訂單的增加開始下大訂單,在價格、質量、交貨期和付款方式上提出更多要求,迫使國內企業讓步;要求供應商交貨快而自身支付慢起來,并開始有意拖欠貨款。
一個“職業債務人”一般會給10家以上供應商“下套”,等每個供應商累積了30-50萬美元的欠款,就策劃資產轉移和破產保護。等到“職業債務人”真正申請破產,國內供應商就血本無歸了!在美國,“職業債務人”都是“中國通”。
風險存在于企業內部
商業活動中,存在逾期應收賬款問題是很正常的。在發達國家,企業應收賬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3至6個月,超過這個期限就作壞賬處理。而在浙江,應收賬款超過兩年還未收回的卻非常普遍。絕大多數廠家不愿意透露應收賬款信息。
為提升企業出口量,很多企業采用匯付、托收等方式結算。這種結算方式以商業信用為依據,風險比信用證業務下的銀行信用大。
不少欠賬公司普遍使用“我公司沒有足夠流動資金”,“客戶沒有付款”,“我們雙方的貿易時間很長,你為什么不相信我公司的實力”?“你們貨物質量有問題”,“購貨單與賬單不一致”,“我們老板出差了”,“支票已寄出”,“我公司還沒有收到單據”等等借口來拖延付款。與此同時,“改變付款方式”是另一種常見的拖欠信號。
海外欠債表面看雖然是結算方式,真正差距實際上是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落后––風險存在于企業內部。
“浙商企業應該特別加強對外貿易中的信用風險管理。”項妙根認為,這一輪的信用危機可能需要18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結束。因此,建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對企業解決與應收賬款有關的問題幫助很大。
破解壞賬困局
面對“職業債務人”和海外欠款,項妙根認為,浙江出口企業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是一個鏈條式管理,企業不僅要通過采購商當地的征信機構或者第三方,調查其經營現狀、信用狀況、財務能力、關聯企業等,而且在交易中還要嚴格按照規范的貿易合同辦事,不要輕信買家破產。
在發生貿易欠款時,浙商企業一定要盡快果斷地采取措施,積極催收呆壞賬,提取壞賬準備金。同時要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這一金融工具,減少企業的風險。絕不能姑息養奸,絕不能對買家抱有幻想,用債務來換取“新訂單”。
一旦發生債務,就要馬上對買家進行調查:如果在運作破產或真的快要破產,馬上進行法律訴訟,趕在申請破產前向法院提交要求債務人償還的申請;如果沒有破產跡象,馬上委托專業債務追收機構進行催收和追收。
同時,項妙根提醒浙商,防范次貸危機對貿易的影響,企業還應加強內部合同單證的管理,注意雙方往來的電子郵件和函電等資料,特別是書面資料的收集。
而中小企業與外商談判地位不對等的重要原因,則是產品同質化,使得外商可以從容選擇出口企業,出口企業則唯恐訂單旁落。因此,“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淖”并非泛泛之論,而應成為出口企業的立身之本和防身法寶。
- 上一篇:拜耳:全球最大MDI生產設施在滬啟動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