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機學院:培養吃香的“灰領”人
今天(5日)是上海電機學院55周年校慶的日子,近2000名歷屆校友重回母校。記者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活躍在各行各業的“灰領”。培養吃香的“灰領”人才,上海電機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獨辟蹊徑。
畢業生會動腦更會動手
1982年從上海電機制造學校中專畢業的金德華,如今已成為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一名拿年薪的高級“灰領”,同時擁有“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師”職稱,還是2006年的全國技術能手。他曾先后獨立完成“波形板生產線改造”、“二號線彎管機改造”、“四米卷板機改造”等多項國內外重大設備改造攻關項目。
郭凱,2002從上海機電工業學校大專畢業,如今是瑞士一家電梯公司亞太研發部的技術主管。年僅25歲的他工作不過5年,就完成了從助理工程師到工程師到技術主管的“三級跳”,現在是team中資格最老的一員。
徐亮,上海航天設備廠的技術人員,去年剛剛從上海電機學院畢業,是學校的首屆本科生,每一次火箭成功升天、導彈精確擊中目標,他都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如今,當不少高校畢業生在爭相謀求“白領”職位的時候,上海電機學院的畢業生卻有著濃濃的“灰領”的情結。55年來,學校培養的7萬多名畢業生中,許多人在技術崗位上綻放光芒。
“我在學校時專業是數控技術與機械設計,現在做的是機械結構設計。我在學校學的所有東西都在這里用上了,而且,與公司其他員工相比,我的動手能力明顯地具有優勢,這也得益于我們學校的培養方式。”郭凱說。
55年走上技術本科之路
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是上海電機學院半個多世紀來孜孜以求的目標。在上海電機學院的校史陳列館,一件件珍貴的史料詮釋了學校“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理念的淵源和內涵。
自1953年建校起,電機學院的前身上海電機制造學校,就非常注重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的結合,曾購買零件,自制設備,為學生創造生產實踐的機會。1958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親臨學校視察,充分肯定學校“學校工廠合一、教學生產并重”的辦學模式。
上世紀60年代,學校創立了全國知名的“蔡德泰教學法”,創建了集教室、實驗室、資料室和修理工場于一體的“電機維修講習室”,實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
改革開放后,學校經歷了中專、大專、三校合并、升為本科等發展階段,但電機學院始終不忘“本”,定位于舉辦“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
“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和新型產業迅速發展,客觀上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型人才。作為地方高校,發展專科以上層次的技術教育符合上海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學校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夏建國說。
與社會需求“零距離”對接
電機學院學生“吃香”的背后,是學校常年重視技術教育與社會需求“零距離”對接的結果。
學校于2008年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共建二級學院,探索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高校與企業之間共建學科專業、培養方案、師資隊伍、特色課程、教學場所等新型合作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并為他們實現零距離就業創造條件。如,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與上海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阿爾斯通公司聯合辦班,為企業定向培養目前緊缺的風電設備調試人才和軌道交通人才。
實踐教學是學校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教師科研團隊開始“招募”本科生加盟,師生共同跑企業、做研究;一些技術專業課程每一章節后都設計有與企業實踐密切結合的科研討論課;學校還邀請技術專家走進課堂,使專業教學更加貼近企業生產一線。這些都是學校畢業生工作后“上手快”的秘訣。
此外,學校還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原則,規劃學科專業體系。三年來,學校搭準社會脈搏,共申報成功20個本科新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