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模式變盤 中小制鞋業等企業升級元年
溫州模式變盤
中小企業升級元年
溫州的中小企業主正在悄悄改變,雖然他們還如做工匠或者小商販時那樣雙手粗糙、不修邊幅。
這是在一場災難般重壓下的改變,今年3月底,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溫州制造,面臨危機?”專題節目,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采訪中表示:“溫州共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可能有20%左右的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況。”
這一說法有些夸大,不過就溫州市經貿委7月初對該市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過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目前當地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達1259家,占調查總數的8.1%。依舊駭人聽聞。
針對這一困境,央行8月15日首次表態,建議給民間借貸合法定位,并將適時推出《放貸人條例》。
然而,溫州企業走到今天這樣一個“末路”,卻不是一個錢字可以了斷的。可以說,獲利的沖動讓溫州人造就了溫州模式,卻又讓溫州人背叛了溫州模式。當溫州人通過經商獲得的豐厚資本不再專注于進入工業領域,并拒絕這個領域里積累和發展,溫州就已經注定了今日的“困局”。
回歸 “資本游擊隊”重回主業
“只要能賺一點兒錢,我們就會做下去。”
周德文一再表示,溫州民間資本已經嗅到了創業投資領域的高收益味道,正在逐步進入這一領域,并自發形成投資聯盟,這是在溫州制造業目前不景氣狀況下的合理選擇。但溫州也就此失去了在工業領域深耕的機會。
現在,溫州中小企業主當年創業的激情好像又回來了。在長寧電氣董事長邱國寧的辦公室里,他給《英才》記者講述自己廠子的情況:“很多員工已經放假了,但好的我們肯定要留住,機器大部分在檢修,但只要能賺一點兒錢,我們就會做下去。”
也就在這個時候,溫州人大概也憶起了自己的性格該是怎樣,“冒險、”“不服輸”,這是很多溫州中小企業主在《英才》記者面前一再強調的話。而且,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了榜樣。
溫州鞋產業第一位的奧康集團是其一,這是經營著一家名為“富康鞋業”公司的王光榮所追求的目標,雖然他一再把右手拇指和食指捏起來在《英才》記者面前比畫:“沒有這個(錢),我做不成他那樣。”
大廠自然有難得的資本,自有資金雄厚、品牌影響力大、渠道完善,而這些都是中小企業所奢求的。溫州鞋革行業協會日前曾發布行業分析報告:稱得上規模的企業仍是“開工情況良好,產銷兩旺”,“倒閉的均是小型企業”。
雖然法派集團董事長彭星很謹慎地對《英才》記者說,現在是個很關鍵的時刻。但他們所觸及的“寒冬”和中小企業主并不等溫。
遷徙 走出溫州
那些大企業活的很好的原因:他們較早進行了市場轉移。
溫州民間資本在西部最著名的舉動應該屬“溫州炒煤團”了,從2003年開始,在山西省,由溫州籍投資者經營的中小煤礦有300多座,累計投入資金約30億元,年總產量約2000萬噸。
而現在,往西走成了溫州企業自我救贖的一個機會,當然,不是再炒什么,而是主業遷徙。
對于這一點,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體會最深,當年也是奧康集團西進重慶,從而帶動了一批企業前往。據奧康分部銷售經理李曉慧介紹,重慶地價僅是溫州的1/3,達到一定規模后,成本可降低20%以上。
正是因為這次遷徙,王振滔對《英才》記者說:“鞋業在中國永遠是一個朝陽產業,而不是一個夕陽產業。”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太大了,地區差異也非常明顯,東部成本升高,就可以轉移到西部去發展。據溫州市統計局不完全統計,一年內,溫州外遷企業多達上千家,不少都是整體遷移。
除了往西部發展,向境外轉移也是很多溫州企業所選擇的辦法。例如:康奈集團與黑龍江東寧吉信集團聯手在俄羅斯打造的第一個境外工業開發區——遠東康吉工業園,如今已有多家溫州鞋企入園;哈杉鞋業已在全球設立了3家工廠和8個子公司,并在尼日利亞投資辦廠,成為西非第一大制鞋品牌,現正籌劃投資建設非洲鞋都工業園……
整合 打破“雞頭”文化
整合并不是慌忙應對的策略,而是一個有預謀的變革。
“中小企業的老板都是看眼前利益的,他能跟你聯合?他不會看的那么遠。”在“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溫州思維面前,很多中小企業主還在對“整合”這個概念搖頭,“我們是小企業,怕就怕跟你搞我吃虧了,我防你、你防我。”邱國寧和王光榮雙雙向《英才》記者表達對整合的抵觸。
然而,在溫州整合已經開始了。溫州市泵閥工業協會高秘書長告訴《英才》記者,溫州閥門業已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但仍然有許多問題存在,比如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有待提高的質量問題等。
在這次席卷溫州中小企業的寒冬中,閥門企業理所當然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尤其是那些規模小的企業更是難以承受。
與邱國寧和王光榮不同的是,現在溫州閥門中等企業已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在自行整合,組合集團或掛靠大集團公司。這種企業間的整合已經成為溫州閥門行業中等企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重要選擇。
浙江特一閥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運輝現在正忙于與泰峰等4家閥門企業商討聯合組建集團企業的相關事宜。不過,他的初衷并不是“過冬”,而是做大。
按照王運輝的說法,低、小、散的閥門企業若不加快品牌建設,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很可能被擊敗和淘汰。這些企業亟須改變經營方式和思維方式,完全可以做到聯手整合創品牌。
目前,有“中國閥門城”稱號的龍灣已進入閥門生產基地建設階段,有100多家連廠名在市場上都無人知道的閥門企業報名申請進駐基地,龍灣閥門協會負責人說,這也是產業區域品牌建設的一種戰略。
兩年前,永嘉甌北鎮的正光閥門集團,就是由6家中等企業聯合組建起來的。董事長蔣可用說,集團組建后企業的實力強了,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現在已成為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國家大型企業的資源一級成員,產品出口歐美、中東、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述這些整合并不是慌忙應對的策略,而是一個有預謀的變革,但是,當預期的整合效果呈現在溫州中小企業面前時,相信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主也會思考一下自己企業的可能。
上市 并不一定在國內
“現在新加坡的股市盤子可能還不是很大,如果能夠瞄準溫州市場也是很不錯的。”
今年不巧碰到了一個壞年景,溫州企業主意識到上市能從資本市場得到大量資金,可把本業“做強做大”,引進新技術等,于是上市熱情高漲,但他們對上市并不了解,于是一切都需要引導。
對于溫州中小企業來講,預計今年推出的創業板可能是個好機會,但周德文還是在6月16日于農行溫州市分行舉辦溫企新加坡上市推薦會。周德文有自己的解釋,他希望新加坡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能與溫州的民營企業進行嫁接。
周德文透露,今年有10家溫州企業準備在中外上市,當中有兩家要到新加坡股市上市。未來四五年內,則還有50家企業準備上市,未來10年內會有200家企業上市。他認為,溫州和新加坡都是“彈丸之地”(溫州的土地面積有1.7萬平方公里),而且土地資源也很緊缺,可進行更多方面的合作。
今年,溫州的中小企業主都在經受煎熬,但他們也在慢慢找回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和以前被人指摘的某些“溫州特色”告別。
譬如如何對待職業經理人,當年在溫州企業頻發的職業經理人跳槽嚴重事件,按照官方說法,“影響了溫州民營企業的穩定與發展,也給溫州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些也被歸結為溫州企業的家族化、人文精神缺失、自戀情結和崇商文化。但在這個多事之秋,一些大中型企業開始依賴職業經理人的力量,并因為一位高管的辭職而憂心忡忡;一些小企業主也開始尋覓自己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口中的“總經理”。
給外界印象最深的溫州家族企業形象即便在核心層面上改變甚微,但所謂的家族企業“排異”性正在淡化,以前的溫州企業很難留住工人,用工困境不單單是《新勞動合同法》所導致的,現在一些已經限產的企業主提及自己的員工時,大多會用這句話概括:“有的工人我們已經請他重新找工作了,但一些好的員工我們必須留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