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牛皮業受損 牛皮巷制革輝煌已成過去式
記者走進漢口民權街牛皮巷,這條不足百米的老巷,一眼就可以望到盡頭。除了一個小賣部旁有幾個人在打牌之外,巷子里顯得十分安靜。
巷子兩邊,小樓的墻體已經斑駁不堪。絲毫看不出,這條擠滿破舊小樓的巷子,曾是漢口最繁華的牛皮交易市場之一。“我來這里的時候,就叫牛皮巷了。”在牛皮巷居住了60多年的楊香芝告訴記者,“武漢最早的皮鞋,就是從這里制作加工出去的。那時候,幾乎每天都有牛皮商把皮毛運到這里,加工制作成各種皮革制品后,銷往各地。”因牛皮生意做得好,牛皮巷出了不少“大戶”。“別看這些破舊的小樓,在那個時候,可都是富人才住得起的。”楊婆婆說。
據《武漢方志》記載,清末民初,隨著武漢熏皮業的發展,做牛皮生意的人也越來越多。1918年,僅漢口就有熏皮作坊34戶。其中大多作坊設在牛皮巷、后花樓、蔡家巷、三新街一帶。1934年,漢口市政府因作坊污染過重,責令熏皮作坊集體搬遷到滑坡路。抗戰期間,漢口牛皮業再次受損,牛皮巷做牛皮生意的越來越少了。
大半改造成燈飾市場
昨日,記者踩著“吱呀”叫的木樓梯,走進了牛皮巷一棟百年老樓。“解放后,這里住的大都是普通居民了。”這家主人謝鴻萍告訴記者,她在這里住了53年,如今,牛皮巷已經沒有做牛皮生意的了,大都是做燈飾生意的。對于曾經輝煌的牛皮市場,她所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偶爾聽老人們講過。”“以前要長好多!”站在巷子口,楊婆婆告訴記者,巷子變化很大,只剩原來的一小半了。“有一大半已經被改造成燈飾廣場了。”她用拐杖指著巷外熱鬧的“漢來廣場”說。
民權街嚴家社區干部孫繼秀告訴記者,自從1995年漢來廣場動工搬遷開始,這里就變了大模樣。“高樓大廈蓋起來了,巷子變短了,做生意的多了,外來人口多了,也比從前更熱鬧了。”
- 上一篇:合成革逐成運動鞋面料主導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