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翻譯人才奇缺
2008-09-13 09:56:52 來源:中國農產品加工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世界首個中醫藥翻譯專業委員會8月份在上海成立,日前,談起這個消息,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信息科兼任翻譯工作的孫淑貞老師表示,中醫翻譯也應跟上中醫的國際發展步伐,目前相關人才短缺。
曾在科威特ICU重癥監護病房工作的孫淑貞老師,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5年前開始兼任醫院外事翻譯工作。孫淑貞告訴我們,近年來,外國人看病選擇中醫的情況逐步增多了,作為溝通的橋梁,翻譯工作非常重要。
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中文翻譯常有“失信”的現象,如將“麻婆豆腐”翻譯成“麻子臉婦女做的豆腐”。孫淑貞坦言,要翻譯好中醫更加不簡單,中醫很多描述概念就是普通的中國人都不易搞懂,讓外國人理解就更難了。如火、水、水火不濟、心腎不交等,有時不得不先拐個彎,即先把中醫術語轉換為相應的西醫概念,再翻譯成英文。為此也鬧過不少笑話。一位口腔長潰瘍的外籍教授來看病,醫生告訴他是“上火了”,教授非常不解,“我口腔怎么會著火,是不是喝點水就能熄滅?”,經過翻譯轉換為相應的西醫術語,外籍教授才稍稍明白了。
孫淑貞老師表示,中醫難翻譯在一些譯著中也體現出來。比如“腎虛”一詞,英語中有“腎”,也有“虛”,但兩個字連起來英語卻無法表達。又如西方一位較有名氣的中醫翻譯家就把“五臟六腑”譯為“5個倉庫和6個宮殿”,中醫術語“白虎歷節”(關節腫痛)譯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讓人哭笑不得。有時翻譯還只能標注漢語拼音。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中醫術語沒有相應的英語單詞,中醫固有的特色導致其字面上的意思又不能完全表達其含義,此外,中西文化和思維邏輯本身也存在差異。
據了解,現在中醫藥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開設了《中醫英語》課程,一些歸國的中醫界人士也懂英語,但專業中醫翻譯人才還很少,中醫翻譯人才不僅要精通中醫理論,還必須英語好、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精通翻譯技巧。如何培養中醫翻譯人才,讓世界準確理解中醫,成為我國翻譯界、中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曾在科威特ICU重癥監護病房工作的孫淑貞老師,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5年前開始兼任醫院外事翻譯工作。孫淑貞告訴我們,近年來,外國人看病選擇中醫的情況逐步增多了,作為溝通的橋梁,翻譯工作非常重要。
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中文翻譯常有“失信”的現象,如將“麻婆豆腐”翻譯成“麻子臉婦女做的豆腐”。孫淑貞坦言,要翻譯好中醫更加不簡單,中醫很多描述概念就是普通的中國人都不易搞懂,讓外國人理解就更難了。如火、水、水火不濟、心腎不交等,有時不得不先拐個彎,即先把中醫術語轉換為相應的西醫概念,再翻譯成英文。為此也鬧過不少笑話。一位口腔長潰瘍的外籍教授來看病,醫生告訴他是“上火了”,教授非常不解,“我口腔怎么會著火,是不是喝點水就能熄滅?”,經過翻譯轉換為相應的西醫術語,外籍教授才稍稍明白了。
孫淑貞老師表示,中醫難翻譯在一些譯著中也體現出來。比如“腎虛”一詞,英語中有“腎”,也有“虛”,但兩個字連起來英語卻無法表達。又如西方一位較有名氣的中醫翻譯家就把“五臟六腑”譯為“5個倉庫和6個宮殿”,中醫術語“白虎歷節”(關節腫痛)譯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讓人哭笑不得。有時翻譯還只能標注漢語拼音。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中醫術語沒有相應的英語單詞,中醫固有的特色導致其字面上的意思又不能完全表達其含義,此外,中西文化和思維邏輯本身也存在差異。
據了解,現在中醫藥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開設了《中醫英語》課程,一些歸國的中醫界人士也懂英語,但專業中醫翻譯人才還很少,中醫翻譯人才不僅要精通中醫理論,還必須英語好、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精通翻譯技巧。如何培養中醫翻譯人才,讓世界準確理解中醫,成為我國翻譯界、中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解決技能人才短缺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