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溫州模式”
溫州,是我國改革開放中民營經濟的“代名詞”。30年來,溫州人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大膽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率先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子,創造了生機勃勃的“溫州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溫州人開始了艱難的起步,把賺一分錢、一厘錢都當作光榮的事,吹響了發展民營經濟的“號角”
改革開放前,溫州的情況可以概括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資源少,除了礬礦外,沒有更多可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當時不到半畝,現在只有0.31畝;國家投入少,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國家對溫州累計投資只有5.95億元;交通條件差,當時沒有機場、沒有鐵路,只有一條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條路況很差的104國道與外界相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溫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老百姓把臉皮撕下來放在家里,人到外面去做生意;干部把烏紗帽放在辦公室里,人到下面領著老百姓去辦廠子。
“但白手創業談何容易,溫州人被"逼"著走南闖北。”曾任溫州市體改委主任的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教授馬津龍回憶,“千辛萬苦來創業、千方百計搞經營、千家萬戶搞生產、千山萬水找市場”,“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是當時艱難創業的真實寫照。當裁縫、做皮鞋、搞運輸、賣服裝……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短時間內,溫州形成了“家家辦工廠,人人擺地攤,誰也不靠誰,自己當老板”的生動局面。
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干的個體戶很快嶄露頭角,成為各行各業的“大王”。1981年,溫州樂清縣柳市鎮的“電器大王”胡金林,年營業額達到120萬元,而當時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還不足60元!
1982年,溫州出現創業小高潮,當地個體工商企業超過10萬戶,約占全國總數的1/10;30萬經銷員奔波于各地,成為讓國營企業頭疼不已的“蝗蟲大軍”。
在外部爭論中出名,在內部不張揚中發展。1982年,溫州首家股份合作企業蒼南毛紡廠成立。中小企業相繼注冊為股份合作制,帶上了集體經濟的“紅帽子”。當時國家尚未頒布相關條例和法規,溫州的舉動備受關注。
1983年,溫州形成了紐扣市場等十大商品產銷基地和專業市場。1984年,中央下發一號文件,提倡農村發展商品經濟,搞活流通。民間創業行為得到肯定,溫州人的激情再度噴發,以家庭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崛起。他們采取“自我投資、自我建設、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方式,構筑了以家庭工業為基礎、以股份合作經濟為導向的“走南闖北、拾遺補缺,小商品、大市場”的經濟格局。
1985年,《解放日報》頭版刊登報道——《溫州33萬人從事家庭工業》,“溫州模式”首次見諸報端。
溫州人經商,把賺一分錢、一厘錢都當作光榮的事;一個辦法行不通就換個思路干;一個地方沒有發展空間了,就拉家帶口尋找新的希望之地;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溫州人,沒有市場的地方也有溫州人去開發市場。
溫州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社會上對溫州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1989年至1991年,中央派人三下溫州,對溫州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進行調查,認定“溫州模式”不是資本主義。從此,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
現如今,溫州的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于浙江省1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30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數量、工業產值、上交稅收、外貿出口、從業人員,分別占全市的99.5%、95.5%、80%、95%、93%。
“溫州貨”一度成為假貨的代名詞。陣痛過后,溫州人幡然醒悟,叫響了“質量立市,品牌興業”的口號,經過多年努力,重塑了“信用溫州”
溫州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弊端。一些溫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偽劣產品。1985年,南京一位消費者投書《經濟日報》,控訴他買的溫州鞋穿一天就掉了跟,而所謂真皮也不過是劣質的合成革。有人稱溫州鞋為“一日鞋”、“禮拜鞋”。1987年6月,杭州武林廣場一把大火把數千雙溫州鞋付之一炬,繼而這把火燒到南京、長沙、株洲。“溫州貨”成了假貨的代名詞。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沈陽等一些城市的商家紛紛貼出“本店無溫州貨”的安民告示,全國不少新聞媒體紛紛曝光,批得溫州人“臉上無光,心里發慌”。
1989年初,蘇州市在查處無證低壓電器產品時,一次就沒收了溫州樂清縣柳市鎮生產的無證偽劣產品近8萬件。
柳市鎮生產的偽劣低壓電器在全國造成多起傷亡事故,驚動了國務院。1990年5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罕見地為一個小鎮單獨發文:《關于溫州樂清縣生產和銷售無證偽劣產品調查情況及處理意見的通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機電部、國家工商局、商業部、財政部、物價局和省市縣三級相關部門有令即行,數百人進駐柳市鎮,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打假治劣。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整治中,全鎮1267家低壓電器門市部被關閉,1544家家庭工廠全部歇業。
欺騙市場,其結果是失去市場。溫州的決策者此刻清醒地意識到,如果不引以為戒,溫州人的全民創業就有可能轉變為“全民待業”、“全民失業”,必須重塑溫州形象。溫州市委、市政府積極加強市場調控,規范市場行為,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1993年10月,溫州提出“第二次創業”,率先在全國喊出了“質量立市,品牌興業”的口號,決定重塑“信用溫州”。
1994年10月,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制訂的質量立市法規《溫州質量立市實施辦法》頒布,15條嚴厲懲罰措施出臺——制假屢教不改終生“出局”,不良企業上信用“黑名單”,質量出現問題要“連坐”,問責各級政府和企業領導……這是一場觸及溫州商人靈魂的革命。
重拳出擊,毫不手軟!1994年,溫州不惜損失上億元投資和可觀產值,治理區域性生產螺紋鋼筋的違章行為,生產螺紋鋼筋的90多家企業大部分被關停并轉;1998年,瑞安場橋鎮制售假冒“夢特嬌”T恤被“一鍋端”……2000年,溫州區域性、行業性的產品質量問題全部“摘帽”。
歷經波折,浴火重生。溫州鞋業再度迅速發展,溫州如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鞋都”。有統計表明,溫州市上萬家制鞋企業和與之相配套的服務業已形成了年產值達1000億元規模的產業鏈,為當地解決了40萬余人的就業問題。溫州鞋業不僅重新在國內名聲再起,還漂洋過海,成為沖向海外數量最多的標記為“中國制造”的產品之一。
溫州制造脫胎換骨,溫州品牌層出不窮。溫州榮獲“中國十大品牌之都”稱號,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3件,中國名牌產品38個,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8個,國字號特色產業基地34個。
企業外遷、資金外流、反傾銷案等問題接踵而至,溫州遭遇了“成長的困惑”。他們沉著應對,積極進行產業重組與轉型,拉開了民營企業海外發展的序幕
2003年上半年,溫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竟然在浙江省排名倒數第二!上千家企業外遷、上千億資金外流;出口產品遭遇各國反傾銷案起訴36起;工業用地費用漲至300多萬元/畝……溫州遭遇了“成長的困惑”,面臨“產業發展難以為繼、要素支撐難以為繼、環境承載難以為繼”的嚴峻挑戰。
溫州又一次處在生死關頭。決策者們分析溫州的優劣勢,認為溫州優勢明顯: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多年經營的優厚資本優勢、市場經濟中錘煉出來的靈活民營機制、能征善戰的企業家隊伍、良好的市場網絡渠道,等等。
但溫州的劣勢也不容忽視:小企業鋪天蓋地、發展布局無序;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產品附加值低;土地緊張、資金趨緊、電力短缺;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缺少對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了解,難以與國際接軌等。
如何揚長避短,續寫新的輝煌?溫州人開始了新的探索:整合產業鏈,進行制造業梯度轉移;改善創業軟環境,積極吸引人才;內聯外合,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開拓市場。
積極推進企業整合重組。通過落實扶優扶強措施,引導企業“強強聯手、龍頭整合、內外聯合”,呈現了企業加快優化重組的良好勢頭。打火機行業經過整合后,整個行業出口量的80%集中在10多家龍頭企業;換向器行業的8家企業,整合組建“安固集團”后,成為亞洲最大的換向器生產企業。
加快特色產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低壓電器行業逐步向低中高壓成套裝備轉變;汽配行業原來只搞汽車低檔零件,現在向高檔零部件和專用車、房車等整車產品發展;泵閥行業開始進入高壓高溫的石油化工、天然氣等行業;制鞋行業開始向鞋機制造延伸,并把產品出口到了“鞋機王國”意大利。2003年,“全國看溫州,溫州學全國”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展開,全市反省經濟軟環境的差距,“效能革命”由此拉開。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機關效能監察中心,打造服務高效的創業軟環境;建設新的溫州大學,吸引“海歸”人才到溫州創業;深度挖掘“溫州人”資源,辦好“世界溫州人大會”,吸引外地的溫州人回鄉發展。
2005年起,溫州啟動“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工程,鼓勵企業根據需要與外資合作,獲取技術、管理、制度經驗和國際銷售渠道,實現企業的品牌化和全球化。政府出臺《關于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與海外著名企業合資合作的若干意見》等扶持措施;舉辦“輕博會”和“民企對話世界500強”活動,切實做好搭臺、牽線、架橋文章,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發展。溫州積極鼓勵優勢民營企業到境外建立工業園區,進行資源合作開發,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建立研發機構,不斷提高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溫州現有60多萬人在海外發展。企業經營的行業領域已從過去的小工業品為主,逐步拓展到能源行業、服務行業和科技行業,并在境外投資建立俄羅斯康吉工業園、越南龍江工業園等重大項目,開辟了民營經濟發展新天地。
2007年,溫州提出“第三次跨越”——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創新發展四大戰略,改變民營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總體小康走向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30年,溫州挺立民營經濟發展的潮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今天的溫州,正鼓風揚帆,破浪前進,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奇跡……
發展檔案
1983年,溫州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專業市場:永嘉橋頭紐扣市場。
1984年,溫州集資興建了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農民城。
1987年,溫州頒布第一個關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規章《溫州市關于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1993年10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實施以“質量立市”和促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為重點的“第二次創業”發展戰略。
1994年10月,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制訂的質量立市法規《溫州質量立市實施辦法》頒布。
1998年,溫州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將溫州人精神概括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在群眾中成為廣泛共識。
1998年,中國第一個非公有制企業黨委——中共正泰集團委員會成立。
2004年,溫州8家民企聯合組建中國第一家無區域限制的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
2004年,溫州被評為中國十大活力城市。
2006年,溫州瑞安創辦全國第一個“三位一體”的農村合作協會。
2007年,溫州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
- 上一篇:中國還有多少品牌值得外國人購買?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