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人才收割機”忙布陣加劇我國高科技精英流失
金秋又至,各大企業已紛紛進入高校,提前開始“搶人行動”。一些企業招聘部門的人員明顯感到,中國企業的人才競爭對手不僅是跨國企業的中國分公司,更強大的壓力則來自于美國的另一波“搶人行動”。
據最近一份《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綜合報告》顯示,中國名校高才生趕美情節愈演愈烈,清華、北大也被美國媒體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中國科協2008年5月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披露,1985年以來中國的留學人才50%選擇了赴美留學,這一趨勢在近10年來愈演愈烈,清華大學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有80%去了美國;而在北京大學,這一比例則為76%。
被譽為“小諾貝爾獎”的“西屋獎”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高科技類比賽,自1942年創立以來,幾乎成為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發掘和培養高科人才的專有管道,將“西屋獎”稱為“人才收割機”毫不為過。在美國,幾乎所有具有科技創造潛力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都會報名參加這一比賽,除了豐厚獎金的誘惑外,進入全球頂尖名校、西屋電氣或英特爾公司便是他們的目標。因此,在中國學生中也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想要進入全球頂尖名校、留美發展,參加“西屋獎”比賽并取得好名次成為捷徑。
包括微軟、思科、谷歌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公司均效仿“西屋獎”,在中國創辦了類似的獎項,試圖建立自己的“人才收割機”,將更多的中國高科技人才納入旗下。
“國際企業在中國收割人才通常是‘精確打擊’和‘海量搜索’相結合,其中最有效的莫過于面對學生群體的各種‘科技大賽’。”有關人力資源專家說。
目前,以面向高校為主、參賽者能達到上萬數量級的科技比賽,基本上均由海外公司唱主角,例如在全球范圍舉行、參賽者達到兩萬人的“Google全球編程挑戰賽”,有50%的參賽者都來自中國大陸。
據了解,國際企業“競賽”包裝都異常華美,從1948年的美國“西屋獎”,到英特爾ISEF國際科技大賽,再到微軟、谷歌、思科等國際巨頭近10年在中國舉行的各種比賽。其獲獎者個人回報都非常豐厚:巨額獎金、出國參觀和夏令營、留學資助直到進入企業工作的綠色通道。
“中國還缺乏自己的‘西屋獎’、缺乏自己的ISEF。”業內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網民人數已突破2.53億。然而,軟件人才缺失之痛,卻讓中國的IT企業感觸尤甚。像百度這樣快速發展的本土IT企業,往往為吸收不到高技術人才而頭痛。
如何通過自己的平臺吸收高科技軟件人才?應運而生的“百度之星”,自2005年以來已連續舉辦4屆,成為國內互聯網界規模最大的程序設計比賽。“百度之星”每年吸引數萬程序設計高手和IT專業人才參與,優勝者大都進入了清華、北大等名校,以及百度等中國IT企業,這項賽事成為中國培養和選拔IT高科人才的重要平臺。賽事的主辦方百度成為最大受益者。來自百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百度之星”舉辦4年來,有42%的參賽者在就業時選擇了加盟百度。但在百度首席科學家威廉·張看來,“百度之星”目前取得的成績,離他夢想的“中國的‘西屋獎’”還有一段距離。
- 上一篇:外來科技人才共話中秋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