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紅蜻蜓:從皮鞋制造商到品牌運營者
紅蜻蜓永嘉縣雙塔路集成店里,店員一如既往的漂亮,店里的東西比以往豐富了不少。這家集成銷售店里,不僅賣鞋,還有手表、帽子、T恤、化妝品、飾品等,當然還有皮具。
“這是我們創新的銷售模式。”紅蜻蜓董事長助理羅志剛說,這種模式意在提供全新、便利的消費體驗,提供穿著整體解決方案。顧客在一家店里,可以從搭配、形象設計等方面,實現一站式消費。
作為國內單一品牌銷售第一的品牌,和同行其他企業一樣,由于店面租金大幅上升,紅蜻蜓2007年度的贏利增長出現了停滯。
同行的競爭使得局面更加殘酷。深圳鞋企百麗收購了江蘇森達這個中國男鞋第一品牌,2007年又在香港上市,超越國美成為內地市值最大的零售類上市公司。裹挾資本優勢,百麗在國內核心商圈收購店鋪、向二三線市場急速擴張。
而溫州鞋業占踞著二三線市場90%以上的份額。百麗放下身段逐鹿這部分市場,令溫州鞋業的生存愈發困難。
“不上市就會被吞并。”羅志剛說,真正的市場洗牌已在家門口上演。要么主動洗牌,要么被別人清出市場。
紅蜻蜓除了準備上市外,就是推出集成銷售模式,以應對百麗的攻勢。2007年10月份,第一家300平方米的集成概念店在溫州解放路亮相,主營皮鞋、皮具、女裝和飾品四大類產品。
這些產品均是紅蜻蜓品牌,但并非紅蜻蜓自己的工廠生產,而是向其他專業廠商訂制,然后貼紅蜻蜓的品牌銷售。
“我們訂貨的廠家都是行業內的知名企業,產品質量和我們自己生產的鞋子匹配。”羅志剛說。
實際上,在這個銷售模式中,紅蜻蜓更像一個品牌運營者,而非皮鞋制造商。是別的廠家為紅蜻蜓生產貼牌產品,銷售利潤由紅蜻蜓獲取。
通過IT管理系統,紅蜻蜓隨時掌握各店的銷售情況,以便向供應商訂貨,由此形成一批圍繞著紅蜻蜓的銷售終端而運轉的中小企業,供應商總數已達280多家。
“我們的臺州集成店開業半年內,比上年同期營業額增長了48%,平均每平方米的銷售金額提高25%。”羅志剛說。
銷售模式的創新意味著另一個收獲:從此以后,紅蜻蜓可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時尚消費品牌,而非皮鞋生產商了。
“靠生產環節賺錢是不夠的。”羅志剛說,“既然如此,在掌握渠道的前提下,我們店里什么東西都可以賣,為什么一定只能賣鞋呢?”
紅蜻蜓的希望是,從今往后,稱紅蜻蜓為鞋企不再準確,它將成為代表一種生活品味的綜合時尚消費品牌。
“那個生產皮鞋的紅蜻蜓已經飛走了,現在的紅蜻蜓是全身穿戴的時尚消費品。”羅志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