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堅鞋業“三部曲”
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東莞市華堅集團華寶鞋業有限公司調研時,聽了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關于華堅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經營思路匯報后,語重心長地說:“發展、轉型、升級,這是‘六字真言’,發展是硬道理,升級是核心,轉型是調整結構,六個字反映了企業所走過的道路,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把壓力變成動力,把困難變成機遇,就是要靠這六個字。”溫家寶總理的一番話,既是對華堅集團給予的充分肯定,也是對目前中國制造業如何擺脫困境、走出低谷、突出重圍指出的努力方向。

2008年7月19日,溫家寶總理視察華堅集團總公司。新華社記者饒愛民 攝
華堅,是贛州人非常熟悉的一家企業。坐落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贛州華堅國際鞋城,落戶6年來,建成20條先進生產線,解決了數以萬計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年產各類高中檔女鞋700萬雙,年出口額達1億多美元。一家制造型企業緣何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8月底,記者來到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的華堅集團總部,正值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等眾多媒體記者云集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向各路媒體闡述了他們的“發展、轉型、升級”三部曲。
發展之路:從80人小廠到萬人大企業
1996年,張華榮帶領80名南昌老鄉來到廣東東莞,開始了自己的“鞋匠”之路。當時,中國大陸制鞋行業的訂單基本由臺資廠控制,大陸本地企業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人才、管理上都缺乏競爭力。在經營困難的情況下,華堅人以“一個困難有十個辦法”的精神,形成了“百分百的理解、百分百的配合”的執行力文化,終于在4年之后迎來了企業快速穩定發展的階段,成長為中國大陸最大的中、高檔女鞋制造企業。
現在,華堅集團擁有員工2.3萬人,流水線42條,2007年出口數量1451萬雙,預計2008年實際出口數量仍將超過1400萬雙。12年來,企業苦練內功,穩健經營,提前布局,科學拓展,無論從規模還是效益上都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全球中、高檔真皮女鞋規模最大的制造企業之一,年產中、高檔真皮鞋1500萬雙,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中、高檔女鞋品牌中有15家是企業的客戶;目前制鞋行業中產業鏈最完善的企業之一,擁有集研發、貿易、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機配套、成品加工、物流配送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行業內率先成功實現產業轉型,形成了一體雙翼、多地經營的經營模式;行業內首次成功創辦“世界鞋業發展論壇”,推動世界制鞋產業的高端對話,打造一個讓世界鞋業傾聽中國聲音的權威平臺……
十載鞋匠奠基業,萬里商旅譽全球。回顧企業的發展之路,張華榮向記者們亮出了幾個鏗鏘有力的觀點。
——“產業有差異,行業有分工,但是沒有高、低端之分。”針對有些學者提出的“制造屬于低端產業”的觀點,張華榮認為,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沒有低端產業,只有低端產品。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積極效益的就是好企業。制造、貿易、品牌、市場,是以制造為核心進行“1整3”的創造。
——“制鞋業不是‘候鳥產業’。”有人認為制鞋業是“候鳥產業”,張華榮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制鞋業在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興旺了20年的時間,但中國大陸的國情與過去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不同。不論是人口數量,還是從城市化進程、就業需求等方面來說,制鞋業在中國有更長時間的發展空間,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期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替代中國大陸,承接制鞋業的轉移。
——“制造奠定創造,創造提升制造。”張華榮說,中國市場經濟起步比較晚,地區發展差異比較大,城市化程度比較低,待就業人口比較多。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由單純制造向創造的轉變。這個過程很痛苦,也很艱難,更重要的是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漫長得多,也許還需要30年甚至50年,企業家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制造是創造的基石,好的制造本身就是創造的過程。只有真正把制造做強、做精了,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
——“中國制造業永遠有春天。”張華榮認為,無論人類文明發展到何種程度,無論經濟好或壞,只要有人就有人穿鞋,有人穿鞋就有人賣鞋,有人賣鞋就有人做鞋,制鞋行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在這種認識下,10多年來,在很多企業一味追求多元化經營,炒股買樓、四面出擊、多點開花時,華堅集團始終致力于在一個行業里做好一件事:做好鞋、多做鞋,做出質量、做出信譽、做出品牌、做出尊嚴。
由于國際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這兩年出口型企業受到嚴重沖擊,但張華榮認為,危機背后孕育著更大的機遇。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每一次危機在淘汰一些企業的同時,往往也能夠給那些有遠見、有準備的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華堅集團在目前困境下受到的影響和沖擊遠遠小于同行業其他的企業,而且還感覺到了更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轉型之路:產業梯度轉移的先行者
當前,贛州正在大力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采訪中,桑梓情深的張華榮多次提到,贛州是華堅的“根”,承接產業轉移具備許多獨特優勢,他非常看好贛州的發展,今后將以更多的實際行動支持贛州進行產業承接。
早在2002年,華堅集團就投資贛州,興建了贛州華堅國際鞋城,開始了投資策略轉型,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由一地經營轉變為多地經營,一體雙翼,互聯互動,率先在行業內成功實現產業轉移。現在,為配合贛州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重大舉措,華堅集團充分發揮跨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以東莞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為平臺,積極打造贛州外向型制造與創造基地、中小企業贛州創業基地、國內品牌贛州孵化基地,最終實現華堅集團在異地的可持續穩健發展。張華榮告訴記者,今后,華堅集團將以贛州為基地,在周邊呈衛星式建設工廠,努力實現“做精、做強、做穩、做好、做大、做百年企業”的目標。
此外,近年來,華堅集團還進軍越南,北上項城(河南),布點江門,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單一型向復合型提升,從簡單的空間分布到跨越時空的整合。從2005年以后,結構調整效益開始顯現,由于成本優勢,同等的價格下,利潤就會比以前增加3%至5%,而且由于員工本土化,企業發展穩定性也相對較高。在外部環境最好和企業快速成長的時候提前完成了企業的區域布局和結構轉型,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空間。
在企業布局轉型的同時,華堅集團還進行產品結構轉型。從2001年開始,企業由單純的成品鞋加工制造,全面轉型為集研發、貿易、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機配套、成品加工、物流配送、高端論壇、總部基地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打造了目前女鞋制造最完善的產業鏈,為企業的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對制造業來說,制造環節直接影響到產品價格和行業效益,華堅集團通過產品結構轉型,把制造環節和服務當產品來開發,通過內部競爭和循環,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在今天激烈的競爭中形成了明顯優勢,在產業鏈中掌握了較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升級之路:中國制造業永遠有春天
2005年,華堅集團開始進行市場戰略的調整,逐步由單一的國際品牌代工向品牌代工與自主品牌經營相結合的方向拓展。企業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引進“成龍”品牌、收購“卡佛兒”品牌、自創“COLCO”品牌,現已在北京、上海、沈陽、廣州等全國主要城市開設專賣店、專柜200多家,拉開企業產業就地升級的序幕。
工業工程優化改善是華堅集團升級的另一招。面對日益上升的成本,企業從2003年開始,斥巨資進行工業工程技術成果的研究、推廣和應用,通過對生產流程的精益化管理和標準化改良,全面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2008年,企業與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達成意向,計劃聯合成立東莞清華華堅工業工程研究中心和試驗基地,以全面提升中國傳統制造業的效率和效益。
華堅集團還通過持續有效的自主研發來實現企業升級。2005年以來,企業先后成立7個研發團隊,研發人員達到2800余人。企業直接從意大利、西班牙等傳統制鞋強國聘請設計師和開發人員,從產品的設計、楦頭的開發、產品的個性化服務、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及開發、新技術的推廣及應用等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通過有效的研發,大大提高了企業自身經營的附加價值,提升了自身的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并為企業在制造中進行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順應世界鞋業發展趨勢,有效推動中國制鞋業的轉型升級,今年,華堅集團還計劃投資打造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搭建產業升級平臺。該項目集材料研發、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品牌孵化、國際貿易、物流配送、商務服務、人才培訓、信息發布于一體,為全球鞋業新材料應用、新技術研究、新產品發布、新工藝培訓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建立“為第二產業服務的第三產業集群”,在東莞打造一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產業升級的基地平臺,并最終實現中國由“世界制鞋大國”向“世界鞋業中心”地位的升級。
華堅集團的發展歷程證明,只要用正面、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困難,能夠居安思危,通過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成為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不可或缺的“發動機”,制造業在中國永遠有春天。
- 上一篇:美人魚將推男鞋“鑫萊克”
- 下一篇: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