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優勢傳統產業等待升級
“產業集聚基地背景下的傳統產業”系列報道之一
在不算長的深圳發展歷史河流中,有這樣一些行業,它們曾經是深圳經濟的不二支柱,體現著相對于全省甚至全國的比較優勢,為深圳帶來了強有力的經濟增長和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也曾經為深圳吸引了大量外資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懷揣創業夢想的年輕人。
目前,家具、鐘表、服裝、珠寶等深圳優勢傳統產業仍占據全市國民經濟接近半壁江山。2007年深圳加工貿易出口額達1068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的63.4%。
然而,受經濟規律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它們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這些輝煌一時的傳統產業中,一些企業選擇外遷、改行,或干脆歇業、關門,更多的企業不約而同走上另一條道路——以轉型求生存,更求發展。
早在5年前,深圳就曾反復篩選了9個傳統產業中具有明顯優勢且具有升級改造潛力的行業,計劃以建立聚集基地的方式來改造、提升這些傳統產業。至今為止,這一計劃雖然進程較慢卻依然得到官方的有力支持與推動。
正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所說:“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加工貿易依然是深圳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加工貿易可以減持但絕不能放棄,加工貿易企業應加快轉型而不是放棄……”
在今年的新形勢下,這種努力進展如何?深圳的傳統產業能否在“騰籠換鳥”的歷史進程中成功轉型、獲得新生?本報將對入選深圳十大傳統優勢產業并被計劃以產業集聚基地形式加以扶持提升的行業進行全景式觀照,如實反映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及企業家們在重要轉折期時的困惑、痛苦及努力。
“若干意見”引九大基地應運而生
2000年前,年輕的深圳風行著一種“向時間要效益,以速度為生命”的創業理念,在人們盡情享受著以城市空間與資源環境換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快感同時,土地、能源、環境、人口“四個難以為繼”的窘境也漸漸逼近。
2003年下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經開始全面調整工作指導方針,確立了“實現六個重心轉移”的總體指導思想,突出強調質量和效益,突出強調優化結構,突出強調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突出強調社會全面進步,突出強調發展的人文價值,突出強調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何落實“效益深圳”發展戰略,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深圳開始通過“四降三升”,尋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四降”,即單位產出占用的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于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顯著下降;“三升”,即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2003年9月,深圳市出臺了《關于支持發展產業集聚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家具、鐘表、模具、服裝、工藝禮品、內衣、玩具、印刷、珠寶、精細化工、汽車電子等產業集聚基地。政府為此制訂了相關標準、程序及若干優惠政策,規定市區兩級財政按3∶7的比例,投入配套資金用于基地建設。
2004年8月,服裝、黃金珠寶等六大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全面啟動,“大塊頭”項目紛至沓來。寶安內衣、模具、服裝三個基地項目平均投資額達2032萬美元,投資強度每平方米616美元,遠高于政府規定的標準。
2005年8月,市貿工局制定《特色工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產業聚集基地建設標準、認定程序及考核辦法,并對考核通過的特色工業園區增添了新的優惠政策。
按照當時的規劃,這些產業基地均以品牌企業為主,以加工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配套企業為輔,形成分工細致、上下游配套的生產體系,并擁有科技含量較高的公共技術平臺,可為入園企業提供創新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基地的建設均嚴格按環保要求,力求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同時,對入園企業的資質有著嚴格要求,客觀上也對行業中不符合發展要求的企業進行了一輪淘汰,為有潛力的企業提供了機遇。
兩年過去“家具基地還是一片空地”
2005年10月26日,有本地媒體以《深圳十大產業集聚基地雛形初現》為題報道了產業集聚基地加快建設,招商形勢良好的喜人場景。
但就在此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1月1日,市長許宗衡在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工作會議上談到該項工作的進度時卻表示:“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工作進展非常慢,推進乏力,實際效果與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有很大差距。”副市長張思平進一步表示:“實際上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工作進度遠遠談不上雛形。”根據實地調研,服裝基地剛剛動土,家具基地還是一片空地。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針對基本建設速度太慢、相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規劃土地無法落實、開發模式混亂、招商標準和土地利用監管不嚴等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八大問題,張思平提出了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工作的具體目標。
他表示,要用兩年左右的時間,也即到2007年底,將九大產業基地建設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后的九大產業集聚基地將占地共12.4平方公里,預計實現產值2000億元,利稅160億元。
2005年11月1日,汽車電子、現代家電、新型自行車等第二批三個產業集聚基地獲得認定,原址在鹽田區的鐘表產業集聚基地被批準遷址寶安區。
此時,規劃中的九大產業集聚基地中,寶安獨占5個:內衣、模具、服裝和汽車電子,以及新批準遷址建設的鐘表產業基地。現任市貿工局副局長張淶臨時任寶安區經貿局局長。
“深圳面臨土地、能源、環境、人口‘四個難以為繼’的問題,寶安是比較典型的。”張淶臨說,對于僅來料加工企業就有3300多家的寶安來說,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產業集聚基地建設正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
寶安區算是行動快的。一方面,針對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多、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的情況,在重點產業中興建公共技術平臺;另一方面,成立了產業規劃調整辦公室,從項目環保、投資強度、能耗等各方面對申請入園的企業進行評估,不能達到規定標準的,一律不準入園。
“‘擠走’那些低層次、高耗能的企業,GDP等統計數字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增長質量在不斷上升。”張淶臨說,這一點在整個深圳都得到了鮮明體現:2004年,深圳每萬元新增貸款帶來的GDP增量同比提高4%;2005年上半年,萬元GDP耗水量由2004年同期的39噸降至34噸,降幅接近13%。
部分傳統行業企業的升級轉型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
據2004年有關統計數據,當年全市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屬于傳統產業的有1951家,占79%。同期,傳統產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從業人數為91萬人,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4%。優勢傳統產業仍然是深圳工業的基礎,對全市經濟起著積極有力的支撐作用。
皮革創意園入圍呈十大基地新局面
今年7月29日,市長許宗衡在光明新區調研過程中了解了深圳市九大優勢傳統產業集聚基地的建設進度,聽取了羅湖、寶安、龍崗三區區長和光明新區負責人的匯報,并現場解決許多阻礙基地建設的瓶頸問題。
據了解,截至目前,服裝、內衣、模具、家電和黃金珠寶6個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成2/3以上。據市貿工局透露,這6個基地的預算投資總額為11.25億元,到今年6月已累計完成投資8.49億元,占投資匡算總額的77.7%。
當日,在行業協會、企業和貿工局的建議下,許宗衡表示大力支持皮革市場創意園和總部基地的建設。至此,傳統優勢產業集聚基地將擴充為10個。
“深圳最終肯定不是什么事都能干,而且也不是什么事都應該干。在資源珍貴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發展高附加值、高效益和精品化的先進制造業,不能籠統講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業不一定是高附加值產業,高附加值產業也不一定就是高科技產業。”市貿工局局長王學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今年5月召開的廣東省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會議上,許宗衡表示,下一步,深圳將依照“融入區域合作、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強化經濟輻射”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的區域合作模式,突出抓好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工業新興產業,鞏固和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努力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未來深圳應積極借鑒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產業轉型的升級經驗,更堅定地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之路,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或自有品牌的傳統加工業轉型。”
樂正表示,未來深圳加工貿易的發展路向應該是“就地雙轉型”和“異地雙轉移”:即在轉型的同時,引導傳統產業向深圳港口的貨源腹地即粵東和贛南地區,以及深圳產品的目標市場,即各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定向轉移”。
◆>服裝產業
200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建設產業集聚基地的舉措,到2007年12月19日,服裝產業集聚基地入園企業開工奠基儀式才正式舉行。時隔5年,僅卡爾丹頓、華興兩個品牌動工,但這已經是十個傳統產業基地中規劃比較快的了。
深圳服裝業已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聚集優勢,但國際著名服裝品牌的進入,對服裝業形成強大的沖擊。
“工業園建好后,對減輕負擔更加有利,估算整體成本可以降低20%左右。”目前已經進駐服裝基地的華興服裝公司董事長李毓長憧憬著。
◆>自行車產業
一片荒地,周邊圍繞著幾條尚未成形的道路,連施工人員和設備也難以見到。這是記者日前在深圳市新型自行車產業集聚基地見到的情形。
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奕蘋介紹,基地開建的消息一經發布,吸引40多家優質企業申請入駐,可現在“只剩下十多家企業”。
“自行車行業的利潤本來就不高,大部分企業都是百分之幾的樣子,現在這形勢,企業的壓力更大了。”王奕蘋表示。但業內也認為,隨著深圳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以及市民環保節能意識加強,自行車產業發展的機會或將來臨。
- 上一篇:辛集皮革業力促制革技術與國際同步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