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企生機勃勃 加工鞋服企業困境中焦灼

溫州故事
企業突圍
浙江溫州,這個在沿海不大的城市,從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起,就一直被喻為我國民營經濟的風向標,年出口量超過千億人民幣。敢于拼搏創新的溫州人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
在這次經濟風浪中,溫州眾多制造業都經歷著陣痛,當地的民營企業家們都在尋找出路。
與此同時,因為樓市、股市不景氣,溫州“炒房團”等從各地回流的游資上千億也在焦急地尋找出路。
8月12日下午,隨著飛機逐漸下降,溫州進入記者眼簾:沒有多少高樓,似乎并不很現代,機場候機樓也不豪華。
走進機場,不到1000平方米的行李大廳,四面潔白的墻壁,被宣傳各種當地產品的廣告牌裝扮得五彩繽紛。這一刻,記者感受到溫州制造業的繁華。
然而,這種繁華,如今似乎只是一種表象。很多的溫州企業,正掙扎在生死邊緣。當然,也有一此企業活得很滋潤。
冷清的工業園區
“成本上升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給溫州民營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溫州四大工業園區之一的龍灣開發區,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開發區內人煙稀少,新安紅路2號的華杉服飾有限公司大門緊閉。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家服裝廠以前在當地算規模大的,其產品以出口為主。
受美元貶值和出口受阻影響,這家企業去年起舉步維艱,不斷裁減員工,到去年底,企業因無法支撐而倒閉。工廠大門旁,還掛著一張溫州龍灣人民法院出具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于支付傅俊峰等286人工資”的執行通知書。
就在距華衫服飾不到500米遠處,另一家名為享美服飾的民營企業也處在半關停狀態。“從今年起,由于國際經濟惡化,企業訂單比往年減少許多。”這家公司的老板說,企業主要是幫外商加工,利潤原本就不高,完全是以量取勝。美元貶值后,有的訂單根本就不敢接。”他說,“明的是虧本生意,還不如不做。”
開心的鞋廠老板
與服裝同在一個大行業的溫州制鞋業的日子并不比服裝加工業好過。龍灣壯元三期工業區聚集了上百家制鞋企業,擁有3000名員工的大自然鞋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該公司擁有自己的品牌,且產品主要內銷,這家公司不僅沒有受到沖擊,同時他們還認為這是一次企業發展的機會。總經理劉燎東說:“改革初期,賣方市場讓先知先覺的溫州人通過貼牌生產賺到了第一桶金。可能是慣性作用,多年來,溫州企業依然以貼牌加工為主,缺乏自己的品牌。”
劉燎東說,沒有自主品牌和科技含量的企業,在競爭中破產是歷史的規律。據他透露,設在大自然廠房后的一家鞋廠,只有不到400名員工,主要為其他品牌加工,現在已經處在停產狀態;而設在大自然旁邊的另一家鞋廠,老板近來時常跑到大自然公司,表示希望被收購。
溫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溫州擁有30多萬家民營企業,今年,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的企業超過了兩成。
本版文圖/本報特派記者 史永慶
重慶
晉江
溫州
本報特派記者 史永慶
一家溫州皮鞋廠的生產車間。
企業之危
發展之困
8月13日下午6點,位于溫州黎明東路136號的成都食府包房內,圍坐了一圈商人。桌面上,10多道大菜如同擺設,大家對美食沒有任何胃口。除了劉燎東,大家都表情凝重。
一場沉悶的飯局
“今年生意只要不虧就行了,大家不要想有很好的發展。”大地飛歌廣告公司的老總向朝珍打破寂靜。
“格魯吉亞有關官員到北京參加奧運會,我過去簽了個200萬美元的訂單。”雖然擁有規模上的優勢,但美元貶值還是壓得成功集團的張總有些喘不過氣來,“如果美元再繼續貶值,這個生意真是沒法做了。”張總顯得有些疲憊,面對現狀,他打算開發自主品牌,業務同時向其他領域拓展。
“是呀,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溫州企業的確到了升級換代的歷史時刻。”大自然鞋業老總劉燎東立即接過話題。
2007年,劉燎東花巨資請來香港明星張柏芝代言自己的卓詩尼女士革鞋。大投資很快產生效益,卓詩尼迅速從其他二流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比較有名的品牌。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經濟不僅沒有對劉燎東產生負面影響,相反,一些沒有品牌的企業難以為繼退出之后,留下的市場成了他的盤中餐。
困境中的焦灼
“創造品牌的確要高投入,有很大風險,但我還是建議大家選擇這條路。”劉燎東以自己的企業現身說法,鼓勵大家通過這條路走出目前的困境。
但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大家的響應。“你的公司有數億資金作保障,但我們卻只有幾千萬,實力不夠。”
“這樣的飯局現在每天都在溫州上演,老板們出現空前團結,大家經常坐在一起想辦法突圍。”善于策劃營銷的向朝珍也成了搶手貨,時常穿梭其間。
一群老板的兩種表情
面對困境,溫州老板們空前團結,經常聚會討論突圍之路
老板之惑
一座城市的兩大困境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滕世宗先生多年研究溫州經濟。“溫州由于民營經濟發展早,在摸索的過程中缺乏規劃,企業遍地開花。彈丸之地容納30多萬家企業,這本身就為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問題。”8月14日,滕世宗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產業結構不合理,已經成了溫州發展中的大問題。
另一個困境在于,企業要發展,首先是要有土地。但目前,溫州已經沒有工業用地,即使有企業轉讓,每畝單價也高達300萬元左右。
目前,溫州的解決辦法是,圍海造地,引進發展信息產業。但這不足以解決企業發展的龐大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