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洗牌之后迎接春天
每年的5~7月,都是制鞋企業的淡季。但今年,溫州不少鞋企的淡季提前結束近20天。“6月底,我們的訂單就排到了8月。7月初開完訂貨會后,訂單已經排到了11月。”康奈集團副總裁鄭萊莉說,很多訂單只能拒絕,實在安排不過來。
不光康奈,溫州幾家大的鞋企,最近生產形勢都是一片紅火:紅蜻蜓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了30%左右,下半年勢頭也不錯;奧康搭乘奧運快車,訂單也已經接到了年底。
盡管同樣遭遇了原材料漲價、銀根縮緊等寒流,但經歷過多重坎坷的溫州鞋顯然已有一定的御寒能力。從1987年武林廣場火燒溫州鞋,到屢次遭遇反傾銷,溫州鞋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中,默默改變著自己。當很多不夠身強力壯的小企業還在忙于“過冬”時,溫州的品牌鞋企已經先人一步,屹然挺立。
市場,相信適者生存。
秘書長:最近忙得很開心
謝榕芳是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跟溫州鞋企風雨同舟了二十多年。今年來,已經數不清跟溫州鞋企開過多少次會,陪多少國家、省里的領導考察,匯報了多少次情況。“去年年底至今是太累了,身累,心累”。
盡管最近依然很忙碌,但匆忙間卻有了份輕松。說起溫州鞋企創牌的這幾年,謝榕芳的嗓子都感覺比平時更潤:中國十大鞋王,溫州占了六個,溫州稱為中國鞋都,是名至實歸。這些成績是多年積累下來的。
曾經有人恐慌:“鞋企倒閉潮”要來了。為此,上半年謝榕芳一接到各路媒體的記者電話就頭疼。最近,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做了一個行業分析:目前溫州鞋企倒閉只發生在部分小企業,是產業洗牌的結果,規模較大的企業則呈“強者恒強”之勢。
據謝榕芳掌握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倒閉、轉產的鞋企有170家左右,都屬于C類企業,即“自由發展型”小企業。A類“重點扶持型”和B類“引導發展型”鞋企,目前發展還比較穩定。謝榕芳說:“對于前幾年花錢花精力樹品牌的鞋企來說,今年的洗牌或許還是件好事。不過,他們也需要盡快適應新環境。”
盡管溫州鞋業確實也面臨困難,謝榕芳表示絕不會有什么“倒閉潮”。來自亞洲鞋業協會的信息顯示,1年來廣東已有近千家鞋廠及配套企業歇業倒閉。其中,東莞1000多家制鞋企業中有200~300家倒閉。“廣東倒閉的鞋企絕大部分是臺資企業,廠房是租用的,而且同時也經營其他行業。而溫州鞋企都是土生土長的,有自己的廠房和客戶,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會放棄。另外,溫州不少鞋企已經營二十多年,經歷了幾輪脫胎換骨,有了相當的抗風險能力。”
7月份,康奈、奧康、紅蜻蜓、吉爾達等溫州鞋企都召開了訂貨大會,反響熱烈,訂單穩定增長。這也證實了謝榕芳辦公桌上放著的那份“2008年上半年溫州鞋革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記錄:全市制鞋企業共2692家,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05.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7%……
員工:文藝匯演給訂單讓路
安徽人小劉在康奈集團工作5年多了,如今已經是康奈集團某車間副主任。他說,最期待的是每到淡季,工廠里總有一連串的活動,運動會、茶話會,還有一年一度的文藝大匯演。
不過,今年有些例外。7月初,他就明顯感覺到今年的淡季比往年忙碌,原本7月份要舉行的文藝大匯演,也給訂單讓路了,這兩天還經常要加班加點。不過小劉心情不錯:多勞多得,文藝匯演看不成,年底多賺點,好給家里再添點電器。
舉步維艱的小鞋企由于成本上升、訂單減少、員工難招、又沒有自己品牌,因此支撐不住。經過一輪洗牌之后,規模較大的鞋企相對市場空間更寬敞了,“開工情況良好,產銷兩旺”:去年奧康的皮具銷售增長了100%、皮鞋銷售增長40%,即使在今年這樣的不利條件下,上半年度皮鞋銷售增長也達到了30%以上;康奈今年的訂單已經接到了11月份;紅蜻蜓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了30%左右……
“溫州的今天就是浙江的明天。”省經貿委一負責人前不久接受記者采訪時剛講過這句話。在溫州地區13個特色行業當中,溫州鞋名列前茅,去年的產量是12億雙,幾乎能供中國人每人一雙鞋。
“產銷兩旺”背后,是曾經立志雪恥20年前“武林門焚鞋”的決心。那時候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被很多城市“驅逐出境”,幾乎給溫州鞋帶來滅頂之災。“若不是當年一把大火把溫州鞋打入谷底,或許今天溫州就不會有這么多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謝榕芳說,近幾年溫州鞋又面臨一次次反傾銷,一路坎坷走來,能堅持到今天的企業一定有過人之處,因此今年這個“冬季”,對他們來說只是經歷的又一場考驗而已。
三個牛人的越冬高招
鄭秀康: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個月前,康奈皮鞋專賣店在澳大利亞開出2家專賣店,7月底又在新西蘭開了一家。盡管全球經濟形勢都不太好,但康奈總裁鄭秀康并沒有放慢腳步的意思。
自從2001年2月,康奈成為溫州第一家在國外開專賣店的鞋企,如今康奈已有300多家國外專賣店。而近年來,不少溫州鞋企都想讓自己品牌邁出國門,卻一直沒有成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前幾年,真的很辛苦,那時來店里消費的,7成是在海外的中國人。現在,我們的海外門店店長、店員都是老外,90%以上的客戶也是老外。”鄭萊莉說,他們在國外走的是高端路線,設計、材料都采用了國際元素,利潤比較高,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等因素影響相對較小。
康奈在國內的專賣店更是超過了3000家,“專賣店穩定增長,這部分訂單每年也跟著穩定增加。”
鄭秀康在業內一直很低調,就像消費者對康奈鞋的印象一樣,產品質量好但不夠時尚。不過這個局面也在悄悄改變,如今女兒管營銷,兒子管研發,消費群越來越廣,去年年底剛推出的動感舒適鞋,就成了今年拉動利潤的新產品。“想要維持良好的利潤,推新品顯然是最好的方式。”
如今,康奈正在籌辦零售學院,準備對終端投入更大的精力。
錢金波:一年花2億搞研發
2億元,要賣掉多少雙鞋子?然而近年來,錢金波每年用在研發上的費用就達到這個數字。
今年,中國鞋業終端營銷發生巨大變化,面對日益高漲的租金壓力,單店業績在不斷下滑,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鞋業品牌的利潤面臨巨大壓力。
錢金波手上有個調查表,國內二線城市商業店面年租金平均價已超1萬元/㎡,有的地方甚至達到2萬元,就連國內三線城市平均年租金也達到了4000元/㎡。這樣的租金水平,單一品牌的鞋類產品已經很難支撐。同時,品牌間的惡性競爭,更是讓所有企業都喘不過氣來。
紅蜻蜓為此創新推出了終端集成銷售模式,把紅蜻蜓品牌下各類產品集中展示,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目前,紅蜻蜓已經在全國開出近百家集成專賣店。
以紅蜻蜓臺州時尚GT(集成)概念店為例:開業半年內同期營業額增長48%,“平效”(平均每平方米的銷售金額)提高25%,客流量比以前增加了25%。而原本需要幾家門面的成本,現在只需要一個。
這個方式,也被溫州不少鞋企業運用,把旗下多種鞋品牌集中在一起銷售,避免浪費。
王振滔:借勢奧運更上一層樓
記者從奧運會前兩周就開始聯系王振滔,中間只接通過一個電話,當時他正趕去見兩個國際新客戶。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希望能在“家門口的奧運會”沾點光,向“世界品牌”的目標沖鋒。奧運會開幕式前,當這個敦厚的溫州人站在飛人劉翔身邊,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出“2008,看中國腳步”時,奧康這個品牌已向世界亮相。
為了能夠充分借勢,王振滔下手有點“狠”:從拿下奧運皮具供應商資格到隨后展開一系列推廣活動,請劉翔當代言人、奧運廣告投入等,前前后后投入超過3億元。以一雙鞋均價300元來算,相當于要賣出100萬雙鞋。一般而言,企業拿下奧運贊助商資格后的后續投入是前者的3倍左右,奧康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這個比例。
“雖然短期內要收回這個投入不太可能,但去年中國品牌研究院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們的品牌美譽度上升了8.63%。”奧康集團品牌規劃中心總監羅會榕說。
品牌響還得讓消費者有更廣的消費渠道。近日,奧康集團開出了溫州鞋企第一家網絡商城奧康網絡商城,讓溫州鞋第一次“觸網”推廣。
去年,王振滔投入300萬,研發出量腳定鞋器——量腳定制做出來的鞋子,肯定最舒服。王振滔想象著:哪天,奧康店里只擺一臺電腦,顧客量好腳型,選好鞋子的款式、顏色、材料,定制后送上門。“只要有了腳型庫,來消費過的顧客以后只要上網選鞋樣就行。”
據了解,目前量腳定鞋器因為成本太高,只在奧康個別店試用,但網上商城已經騰空。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說,溫州市鞋企銷售方式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批發制,發展到廠商聯營、特許經營制、導入連鎖專賣。而王振滔這次創辦的網絡商城可以說是營銷的最高階段,溫州鞋從此進入立體營銷時代。
“讓幾千萬雙腳的腳型數據,都留在奧康的電腦里,”王振滔說,“讓它們的主人成為奧康的終身顧客,這才是我最想獲得的寶貴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