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鎮制鞋業如何突圍?
記者日前在月山鎮看到了類似的畫面:在月山圩鎮上,三五成群中年婦女或老婆婆,坐在小方凳上,手中拿著針線,專心地針制皮鞋。原來,月山皮鞋制造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有20多家本地人開辦的皮鞋廠,每年產值達數千萬元,產品暢銷國內,遍布世界各地,但盡管如此,月山的皮鞋制造業卻至今未獲得什么頭銜。當地政府及鞋業企業表示,月山皮鞋制造業在30多年的發展中的確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同時也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和發展瓶頸。
由家庭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
月山鎮經濟辦有關負責人以及幾家鞋業公司的老板告訴記者,早在改革開放前月山就有了第一家鞋廠。1976年,月山鎮開辦了集體企業月僑鞋廠,這個鞋廠的前身是月山月明大隊開辦的月明鞋廠。“當時到鞋廠打工的均是月山鎮的群眾,以許姓居多。他們在鞋廠打工還是計算工分的。全廠有約40個工人。”月山鎮土生土長的經濟辦主任許錫坤說,他們讀小學的時候月山就有鞋廠了,當時鎮上還有其他一些集體企業,均喜歡用“月僑”這個名字,取意于是月山的“月”和華僑的“僑”。
“到鞋廠打工賺工分的人,潛移默化地從鞋廠中學到了皮鞋制造的技術。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那些學到技術而且夠膽量的人,就紛紛開起了鞋廠,闖開了一條具有月山特色的發展之路。”幾家鞋業公司的老板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曾在月僑鞋廠打過工的村民許先生,大膽地在月山鎮開辦了第一家私有制鞋廠,名為華新鞋廠。月山皮鞋業內人士表示,月山的鞋業發展具有家庭“血脈”,30多年來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皮鞋制造業的雛形以家庭作坊式為主,一家幾口就是鞋廠的全部;逐漸發展轉化成小型工廠,請親戚回來幫忙加工;再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企業,招收較大數量的制鞋工人,機械生產和專業化程度得到加強。
月山鎮的皮鞋制造業并不是一帆風順。集體的月僑鞋廠經營到1989年實行改制,私人老板接手鞋廠,使得鞋廠得以繼續生存發展。“接手的老板雄心壯志地想把月僑鞋廠做強做大,接手后引入了幾條生產線,其中包括有運動鞋的生產線,但由于多種原因,月僑鞋廠經營到1995年左右就倒閉了,原為鞋廠廠房的地方現在已經被夷為平地了。”許錫坤說,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月山鎮已經有多家初具規模的鞋業公司,名聲也在外界打響。“上世紀80年代末,月山吸引了一位中山的老板前來開辦鞋業,但由于技術和銷售等方面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該老板在月山辦廠4年又把工廠搬回了中山。”近幾年由于市場因素,也使得一些競爭力不強的鞋業公司倒閉。
總的來說,月山的皮鞋制造業是取得發展的。目前,創辦華新鞋廠的許老板已經把皮鞋制造的“接力棒”交給了他的3個兒子。他的3個兒子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后努力“開枝散葉”,除華新鞋廠由其中一個兒子繼續經營外,另外兩個兒子已經開辦了同類的鞋業公司。才文龍鞋業有限公司也是兒子從“老子”那里接過來的,幾兄弟齊心合力,一起把公司辦成了月山最大規模的鞋業公司,去年產值超1000萬元。此外,月山還有20多家鞋業公司走過了由小到大的發展之路,每家鞋廠平均年產值約有150萬元。
最多時擁有40多家鞋廠
走在月山圩鎮上,不難看到眾多鞋業公司,才文龍鞋業、太子龍鞋業、華新鞋業、足順鞋業、百順鞋業、榮兄鞋業、奧迪龍鞋業……“月山的鞋廠絕大多數是月山本地人開的,目前有大大小的鞋業公司20多家,最多的時候約有40家。”月山經濟辦有關負責人和幾位老板說,這幾年皮鞋的生意難做,所以鞋廠的數量有所減少,有人轉行做其他去了。
記者了解到,月山的鞋廠絕大部分生產皮鞋,這些鞋廠到外地拿輔料,在月山加工制鞋,再進入銷售渠道,既做出口,又做內銷。最高峰的時候,月山有40多家大大小小的鞋廠,而且90%均在月山鎮圩上。“我們原來準備在2004年申報專業鎮時申報皮鞋制造專業的,但考慮到皮鞋制造業的產值不大,這些鞋廠以年產值100-200萬元的居多,加起來遠不夠1億元,就沒有申報。”許錫坤說,整體來說,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整個開平市的鞋廠比鶴山要多,但近年鶴山的鞋業迅速集群,成為后起之秀。
才文龍鞋業是月山成立較早的一家企業,最早設立在月山金村,走過了由個體發展到具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之路,是家族式經營頗為成功的企業之一,最高峰時有工人300人,去年上繳稅收50萬元。該公司老板許文彪說,他們公司主要做皮鞋,剛開始時做內銷,近10多年主要做出口生意,出口到英國、法國、俄羅斯、南美等世界各地。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內銷的皮鞋對質量要求沒有出口的那么高,月山目前也有很多鞋廠是主要做內銷的生意。“每個廠都有自己的細分市場,并沒有存在正面的競爭。甚至在某一家鞋廠在接到訂單卻做不完時,就會讓鄰近的其他鞋廠幫忙做,企業之間發展比較和諧。”
缺乏人才是主要問題
“這幾年生意難做,由于人民幣升值,僅報價至結算就虧了不少。”“目前工資上升,材料漲價,但客人給的價錢卻在下跌。”“現在招工人又難招,更別說招人才了。”眾多鞋業企業老板向記者大吐“苦水”。
“我們也很想把月山皮鞋制造業做大做強,但就是找不到路子,又或是找到了路子沒有能力走下去。”月山經濟辦和多家鞋業公司負責人均如此感慨。他們表示,發展鞋業涉及的問題很多,最主要是人才問題,但目前很難把人才引到月山來,這與月山的地域有很大關系。另外在信息、材料、品牌等方面,都是制約月山皮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因為月山始終是小城鎮,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本地用工相對低廉和本地人擁有熟練的制鞋技術。目前這些優勢卻在逐漸消失,鞋業公司招人難。“本地很多人不愿意做皮鞋制造業的工作,特別是年輕人不愿意做。招外地人來,他們卻做不了很長時間。前幾年就很少有工人流失,但近兩年工人的流失特別嚴重。”現在很多廠的做法是把皮鞋制造的部分工序發包出去,讓普通群眾在家里做,所以出現了與開平三埠城區群眾剪牛仔布線頭相似的情景。“他們不用到工廠上班,就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掙些錢幫補家用,工廠因此也有效利用了富余勞動力,緩解招工難壓力。”
目前,月山眾多鞋業公司主要靠鞋廠自己培養制鞋人才,送出去培養和引進回來的人才則很少。當地政府及一些老板曾考慮過邀請一些與鞋業相關的產業前來月山設廠發展,以延伸月山皮鞋制造業的產業鏈,為月山皮鞋制造業的做強做大助力。業內人士指出,技術創新可能是月山發展皮鞋制造業的一條路子,但目前很難讓所有鞋廠往一致方向走,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引導和扶持以及企業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部分鞋廠獨自研發新技術,并申請國家專利,開創出“環保皮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