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溫州模式”的前世今生
周德文認為,溫州在經歷了經濟發展轉型陣痛之后,必將迎來艷陽高照的新氣象。
這段時間,因為一句“溫州可能有20%的中小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況”的言論,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成了溫州公眾、全國媒體的聚焦點,也讓他承擔了比平時更多的心理壓力。
在溫州,周德文是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肯定他的人認為,他是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實干家;對他有非議的人則認為,他沽名釣譽,善用媒體來炒作自己。
“功過人心知,就讓他們說去吧,如果在乎他們的言論,我早就被唾沫星給淹了。”從容與鎮定寫在了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男人臉上。
風波的緣起
今年3月底,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溫州制造,面臨危機?”專題節目,周德文在采訪中表示:“溫州共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可能有20%左右的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況。”
節目播出后,一些媒體紛紛對此進行轉載或者再加工,刻意突出20%的概念,并以“倒閉”這個詞替換“停工或半停工”。一時之間,溫州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溫州中小企業20%倒閉”經一些媒體渲染成勢后,引起溫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周德文迅速上報《關于溫州中小企業目前存在的狀況的初步報告》,解釋20%這一數據的來龍去脈,并分析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以及應對舉措。
與此同時,溫州有關部門迅速做出反應,著手開展2008年一季度全市行業發展情況調研。據有關人士透露,這次調研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以我市各重點鄉鎮為單位,倒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最高為12%,最低5%。”并非之前盛傳的“20%倒閉”。
周德文認為,這個統計工作中的素材,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他的觀點,說明溫州市不少中小企業目前確實面臨危機。
事實上,在“20%倒閉”的傳聞來臨前后,溫州市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的征兆,或多或少已經顯現出來。
來自有關方面的數據顯示,2007年溫州有超過20%的打火機企業沒有銷售記錄。近年來,打火機行業企業數量以每年30%的速度遞減,目前已從一年前的六百家左右銳減到現在的不到一百家。
溫州市煙具協會會長周大虎對此憂心忡忡:“溫州的打火機企業在一年的時間里倒閉了八九成,年初以來,還在生產的大概有三五十家,還有三五十家在硬撐著。”看著身邊曾經的同行一個個相繼倒下,作為溫州打火機行業領軍人物的周大虎心情頗為沉重。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2008年第一季度鞋革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溫州制鞋企業年初以來倒閉轉產的企業有70多家。據協會內部人士透露,原本利潤微薄的鞋企面臨嚴峻的價格戰,導致一些中小企業選擇退出,鞋企從2003年的5000家,降至今年的2600家。一些企業轉移到四川、福建甚至東南亞和俄羅斯;一些企業將資本轉移到房地產、礦場或者股市,退出制鞋業;還有一些中小企業抵制風險能力較弱,干脆選擇停工。
“溫州模式”的困局
周德文認為,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因為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國內外消費市場疲軟、土地價格飛漲、人民幣升值等原因,企業面臨多重擠壓,但在低價格、低成本的市場競爭游戲規則下,誰提高終端產品價格就意味著誰被率先淘汰。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在這場危機面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這也為質疑“溫州模式”的人提供了一個說辭,溫州經濟的發展是沿用原來的模式,還是推倒重來,一時間又成為學界與媒體的爭論焦點。
“兩種方式都不可取,沿用原來的發展思路,無疑是死路一條;推倒重來,等于否定二十多年來溫州的經濟發展成就,更不可取。”在周德文的人生履歷里,溫州是他事業起步、穩定發展的福地,生在浙西小城江山的他,已經與浙東溫州融在了一起,溫州發展的點點滴滴都是他關注的對象。
他認為,溫州人傳承甌越文化中重商勤奮的傳統,敢想、敢闖,敢為天下先,在全國全球建立起廣泛的地緣人脈網絡,在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活躍的先鋒,是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草根力量,擁有20年來中國最膾炙人口的財富增長的故事。
“溫州模式”也是在這一階段風生云起,溫州的發展經驗曾經讓一撥又一撥的人頂禮膜拜,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局限性,“溫州模式”也不例外。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權的障礙,“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小農意識,使分散經營的溫州民營企業難以通過聯合,重組、兼并、合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擴張;二是溫州企業大都是從家庭工廠發展起來的,其家族管理制度對現代企業表現出不適應性,以血緣、親緣為基礎的家庭管理模式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弊端日益凸顯,特別是在人才的引進、配置、培養、儲備等方面,家族管理制度成了嚴重的阻礙;三是經營方式的落后,以小商品經營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經營模式,已在強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世界強手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四是產業產品循環往復、低層次競爭,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力低,自主開發能力弱,以仿制為主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更為劇烈的競爭;五是經營理念的落后性,純粹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理念已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缺乏誠信、惟利是圖必將遭受社會的唾棄。因此,原來的“溫州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溫州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周德文認為,“溫州模式”的局限性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并非如有人所稱的“溫州模式”已“未來先衰”,將被歷史所淘汰。“溫州模式”不是靜止的,它將在發展中不斷完善。
很明顯,溫州需要一場戰略調整。
“溫州人清楚:不調整,溫州就是‘死棋一盤’”。周德文表示。
溫州的明天在哪里
如何使溫州模式煥發出新的力量?如何使溫州經濟突破“玻璃天花板”?早在幾年前,溫州市委市政府就強勢推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發展戰略,周德文把它稱為“一號工程”。
一般招商引資主要為了吸引外來資金,但是溫州有所不同,主要著眼于“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提升民營企業的產業層次,淘汰低層次產業、加快破解“低、小、散”難題。用溫州人自己的話說,“一號工程”要的不是美元,而是美元背后的管理理念、技術平臺和市場空間。
在這種背景下,溫州提出“綠色門檻”、“技術門檻”和“投資門檻”三大標桿,推動民營企業挑選優質外資合作。同時,溫州對招商引資審批時間過長等9個問題進行逐一破解,把審批時限由60多個工作日壓縮到20個工作日。溫州還明確提出了力爭今年"征而未供"土地實現90%以上供地、已供地企業進場率達90%,力求解決要素制約問題。
“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還剛剛開始,其中的意義,遠未展開。
周德文很贊同外界對溫州發展歷程的總結,他認為值得把這個總結說一說。
首先,回顧溫州的發展歷程,這是一部奮發的創業史。一個資源貧乏、交通閉塞,先天條件不足的地方,因為民眾的聰慧勤奮,走南闖北,發展出獨特的溫州經濟。在溫州,幾乎人人皆“老板”,但是“老板”一詞,在溫州是吃苦、敬業、不間斷地奮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掉以輕心的“同義詞”。一句俗語“白天做老板,夜里睡地板,晚上看黑板”,形象地描述了溫州人刻苦、勤奮、好學的性格形象。
其次,回顧溫州的發展歷程,這是一部產業集群經濟的發育史,千家萬戶一起,千軍萬馬一道,分解各道工序,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成本最低化。經濟學家稱之為“小狗經濟”。正泰、德力西等龍頭企業正是依靠了鋪天蓋地般的“小狗”們,才得以傲視群雄,而溫州的經濟也才有如此的競爭力。
第三、回顧溫州的發展歷程,這是一部全球范圍的“演變史”。溫州全市工業年產值2000多億元,但溫州人在外所辦企業實現的銷售額亦超1600億元。近兩百萬溫州人在國內經商,目前擁有1000多億元固定資產,興辦企業近4萬家。同時,50多萬“闖蕩”海外的溫州人,正在歐美開店辦商場,圣保羅、羅馬、莫斯科等世界大城市里矗立著“溫州商城”。經濟學家稱,只有把“溫州市經濟”和“溫州外經濟”相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溫州經濟。
如今,“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給溫州經濟和溫州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溫州將從“內源式”的、依賴地緣人脈關系的、自我積累發育的發展模式,轉向開放接納的、借鑒融合的、面向全球的發展新路徑。
似乎是在悄然間,溫州經濟的發展模式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新溫州模式”的希望
也就是在幾年前,以周德文為首的一批學者及企業界人士率先提出了“新溫州模式”的概念,這與溫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號工程”不謀而合。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溫州人已自覺地摒棄傳統的溫州模式中不適合溫州發展的元素,有意識地創造著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曾經,周德文在接受某媒體采訪的時候,說出過這樣一大段意味深長的話。
在他的表述里,他把溫州經濟稱為老百姓經濟,溫州人無意在中國創造一個“模式”,也沒想在中國推行什么模式。所謂的“溫州模式”是溫州人民在長期的發展經濟和改革實踐中自發地、自然而然形成的,是溫州人民的創造,是溫州人民在新時期的一大貢獻。“新溫州模式”是相對于傳統溫州模式而言的新的探索、新的發展經濟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溫州人民在實踐創新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學術界只是將它作了概括、作了一定的提升,所以,“新溫州模式”不是摒棄傳統“溫州模式”,而是在傳統溫州模式的基礎上作了繼承和提高。溫州模式作為成功的發展模式,迄今尚有積極意義,特別是溫州人在艱苦環境下艱苦創業、勇于創新、渴求致富、敢冒風險,永不言敗、永不滿足的精神更是值得繼承和發揚。
周德文還表示,既然作為新溫州模式,除了繼承和發揚,必定還有一定的突破;首先,新溫州模式突破了原溫州模式那種以家庭工廠、家庭經營為基礎的限制,走向了企業聯合、兼并、重組、優化的集團化規模發展的道路;其二,新溫州模式調整了單純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方式,走向了資產經營、資本經營綜合發展道路;其三,改變了單純以專業市場,小城鎮為依托的營銷方式,走向了連鎖經營、網絡營銷等多種現代營銷方式相結合的道路;其四,以農村能人為骨干的企業經營普遍提高了素質,逐漸造就了一批具有現代智慧和理性思考的溫州新型企業精英;其五,企業開始摒棄了傳統的家族式管理,開始逐步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其六,產品檔次、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行業開始走向協同作戰和自律,區域品牌日益發揮積極的作用。
“如果一定要給‘新溫州模式’下個‘定義’的話,我覺得可以這么來表述:所謂‘新溫州模式’是溫州人民在新時期,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以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基礎,以規模化、集團化、社會化的現代企業為支柱。以連鎖經營、網絡營銷等現代營銷方式與傳統營銷方式相結合為手段,以市場為導向,資產經營、資本經營綜合發展為依據,以具有現代管理意識,掌握現代管理技術的企業家為骨干,以區域品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為戰略的發展經濟的一種新的發展道路。”周德文對‘新溫州模式’做了一個言簡意賅的歸納,他還相信,雖然溫州經濟的發展現在尚處于轉型陣痛期,但聰明的溫州人會讓溫州經濟再次騰飛。
- 上一篇:“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