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OEM時代:制造業人才面臨轉型
林濤(化名),上世紀90年代初畢業后擔任廣東某報記者。憑借廣泛的人脈關系和對制造業的深入了解,2002年,林濤跳至東莞某大型制造業。后來他又利用5年的時間,從業務經理升至全國市場的營銷總監。
然而隨著珠三角制造業大環境的變化,林濤所在企業景況一天不如一天。林濤為個人價值得不到更高的體現而苦惱,他每天都在思考著在同行間跳槽還是直接轉行?
林濤的困惑,也是后OEM時代一些珠三角制造企業人才的困惑。
“珠三角一塞車,全球就斷貨。”這是夸獎中國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的實力,但是珠三角如今要繼續發展,卻面臨土地、電力等資源緊缺、本幣升值和人力成本上漲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珠三角曾引以為豪的制造業似乎已經遭遇了“天花板”,經濟轉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經濟的轉型勢必會帶來人才需求的轉變,大批曾為廣東制造業嘔心瀝血的制造業專業人才也不得不面對轉型的考驗。一方面,產業的升級勢必會帶來行業以及企業間的洗牌,這對制造業人才來說意味著新的挑戰;另一方面,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制造業人才內部也可能會出現新一輪的“洗牌”。
危機中孕育機遇
柏明頓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的首席顧問胡八一博士認為,擺在珠三角面前的有兩條出路:一是產業升級,從粗放型加工到精細化制造,再向制造業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延伸;二是發展新產業填補因舊產業轉型所導致的“空心”。
“但是,無論產業升級或轉型,其首要前提是人才升級。”胡八一表示。廣東省政府在近日通過的《關于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中提出,必須從“重物輕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針對當前廣東經濟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李新春也提醒到,劣質企業的退出,給優勢企業騰出了做大做強的空間。從中長期來看,本地的產業集群不但不會縮小,反而會因優勢企業的做大做強而不斷提升競爭力。
由于劣勢企業的淘汰出局,給存下的優質企業留下了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如土地資源缺乏緩解、民工荒緩解、訂單更集中等。這意味著,在大浪淘沙之后,留給那些新生代制造業人才的舞臺或許比從前更為寬廣。
產業結構升級改變人才生態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表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必然會帶來勞動力需求結構和技術結構等出現一系列變化,引起勞動力就業產生新的組合,其對勞動力需求結構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對各層次勞動力需求比例的變化上。
對此,柏明頓高級顧問師張湘平表示,在制造業轉型的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將會呈現出三種特點:首先,產業結構升級需要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只有吸引大量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加盟,產業結構升級才能成功。第二,產業結構升級呼喚創新型的人才。產業結構升級歸根結底也就是為了搶占科技制高點,這必然需要大量的有創新意識的各類人才。第三,產業結構升級青睞有發展潛力領域的專業人才。生物技術、以信息為主導的高技術、新材料科學領域、新能源及相關技術開發領域、空間技術、海洋技術與海洋資源開發等將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由此會產生對相應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這類人才將有廣泛的用武之地,也將更好地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他還預測,產業結構升級還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大學將相應調整專業結構、大學生就業環境將隨之改善、資源浪費將隨之降低、環境負荷將隨之減小等等。
職業轉型:先知先覺者更容易成功
對于林濤的困惑,高級顧問師彭娟表示,比別人先知先覺到環境的轉變并行動起來的職場人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要想實現職業的成功轉型,一要看準行業發展趨勢,比如選擇發展快、人才緊俏的行業,這樣的缺口往往造就人們職業生涯的空間。
在這類行業中,傳統行業中的專業型、經驗型的人才尤其受重視。
二是要充分發揮原有優勢。為了盡可能避免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職場人首先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盡量能在自身的特質及行業個性、原有的行業經驗、人脈資源、個人興趣、能力傾向等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契合點。
三是務必提前一步做好“轉型”準備。職業人在決定“轉型”之前都要清楚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過去的積累是否能助你一臂之力?
- 上一篇:如何留住你的核心團隊成員
- 下一篇:領導一個國際團隊:3個聰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