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先知先覺者的“舞蹈”
見到老白,純屬偶然。
在溫州知名寫字樓車站大道577號財富中心,原準備引薦一位貿易公司副總接受采訪的朋友在電梯里偶遇老白。朋友一喜,直言:“你們干脆采訪他好了,這人可是溫州財團的發起人之一,知道的多。”
溫州財團,可能很多人都聽過,感覺有點神秘。不過,老白很和藹。老白說,溫州財團沒什么神秘的,資本總是在尋找賺錢的機會。
談起近期媒體高度關注的中小企業關閉問題,老白笑著說,行業的發展總會遇到“天花板”,關鍵是做企業的能不能預先嗅到危險的氣息。
輕工制造觸碰“天花板”
對于“天花板”這樣的比喻,并不是大家都能夠認同。報喜鳥(002154)副總經理方小波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服裝行業是沒有“天花板”的,國外眾多的知名品牌年銷售收入達幾百億人民幣的不在少數,而且還在不斷增長,相比中國服裝品牌頂多不過幾十億的年銷售額來說,增長空間實在很大,根本談不上“天花板”。
不過,在老白眼里,“天花板”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老白認為,溫州是世界鞋類、服裝類等輕工產業的制造基地,這個基地最大的特點是它們中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貼牌加工生產,它們的優勢是由低勞動力價格、低能源價格和低土地價格形成的低成本競爭力,當這種競爭力消失時,“天花板”就出現了。
誰最先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溫州中小企業正在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今年上半年減產或關閉停產的中小企業可能有20%。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是主動、自愿的行為,企業老板已經意識到了危險的臨近。
事實上,這些企業已經是后知后覺者。像老白這樣的企業家,很早就已經開始帶領旗下的產業資本脫離輕工制造產業轉向新的領域,“我們判斷,溫州的輕工制造產業優勢難以持久。”老白說,他發起的溫州財團在九十年代中期涉足高速公路,2000年退出,然后進入房地產行業,2007年初退出,2008年,老白領導的財團開始涉足國內葡萄酒行業。
老白說:“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天花板’,比如房地產行業,優秀的企業家要提前嗅到危險的信號,并提前做好準備,未雨綢繆。”
優勢企業悄然轉型
在溫州,像老白這樣的人不少,他們有敏銳的嗅覺,有強烈的危機感,還有極具遠見的前瞻性。在眾多中小企業關閉減產之時,他們領導的優勢企業已悄然轉型。
“2005年,我們就感到服裝加工產業的錢越來越難賺了,盈利能力開始出現持續下滑,從企業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溫州一家不愿具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副總認為,從2005年開始,制造型企業往多元化轉型在溫州成為一股風潮。
房地產是諸多優勢企業轉型的不二選擇。報喜鳥集團、莊吉、法派等品牌服裝企業以及溫州最大的鞋業巨頭奧康、紅蜻蜓都紛紛涉足其中。一些中型企業也在暗中從事房地產業務,它們利用在地方的影響力,獲得土地后,以轉租或者轉賣的方式賺取差價。
溫州本土知名經濟學者馬津龍估計大約70%的企業都涉足房地產投資,由于房地產最近幾年一直是賣方市場,這些企業收益都非常可觀。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通過房地產業務貢獻的利潤來反哺輕工制造業務,增強抗風險能力。
除此之外,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大型企業集團則開始涉足更具前景的業務。比如奧康集團,很多人知道奧康除了皮鞋外,還有房地產業務,但很少人了解奧康集團幾年前就涉足生物制藥,奧康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制藥是未來奧康最具增長潛力的業務。
再比如,國內最知名的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溫州正泰集團已經在太陽能產業上蟄伏多年;而像紅蜻蜓一樣對剛剛興起的小額貸款公司青睞有加,準備以小額貸款公司為突破口,向金融產業進軍的溫州大中型企業也有不少。
這些轉型,有的已經完成,有的還在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