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企:活下去,就是勝利!
2008年,對于溫嶺鞋業來說,是一個“拐點”。有人擔心溫嶺鞋業從此走下坡路,不過,更多人則認為是新的起點。
“活下去,就是勝利!”在風雨中屹然不動的浙諾爾老總林明標異常堅定的一句話,折射出今年以來溫嶺鞋企生存的現狀:咬牙堅持,等待陽光。
溫嶺鞋企活得很艱辛,但也活得很堅強。在制鞋企業受到民工荒、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今年以來又遭遇原材料上漲“寒流”的幾重打擊下,許多企業選擇了在企業管理、差異化經營、節能降耗、人文懷柔等方面尋求辦法。
雖然許多企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虧損的泥潭中,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溫嶺鞋企仍以堅強的身影站在潮頭,迎風而戰。甚至于,有些鞋企老板在重重危機中發現了商機。
浙諾爾通過和沃爾瑪、歐尚等國際品牌合作,建立起國際化的管理體系,向更高一層發起了沖刺。
浙諾爾的“活法”,不僅對溫嶺整個制鞋行業有借鑒意義,而且對陷入低迷的經濟局勢,有著積極的啟迪作用。
正如一位鞋企老板所說的那樣:重重危機帶來新一輪的洗牌,這次洗牌是一次極好的機遇,能挺過去的,肯定是有“內功”的企業,他們將在未來大有作為。
采訪中,溫嶺超之步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權的一句話讓人感動:“大家咬牙一起撐住吧!只要撐過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苦夏中,期待挺過行業“寒流”
今年的原材料漲價,讓張華權經歷了一場觸目驚心的“寒流”。
從1994年就開始步入鞋業的張華權,前年在溫嶺市城北街道南山閘工業區買下一塊地,新廠房才剛投產,就遭遇了市場萎縮、企業成本上升。
“排隊等在門口要貨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當張華權預感到不妙時,他趕緊采取了“冬眠法”,內銷、外銷兩條腿走路,冷粘、注塑兩種工藝同時上,不求利潤,只求生存。這樣,他才支撐住了企業。與周邊的企業相比,張華權還算是幸運的。他向記者坦言:許多廠都停產了。如果算上大大小小的作坊,估計有上千家停產。
女鞋產量在溫嶺同行中排名第一的浙諾爾掌門人林明標話里也透著絲絲寒氣:今年4月,他剛從民工荒和人民幣升值影響中緩過一口氣時,又遭遇了原材料大幅度漲價的風波。到6月,原材料漲到歷史最高點:制鞋業主要化工原料TPR居然從1.02萬元/噸漲到了現在的1.5萬元/噸;其他輔料分別漲了20%-50%左右。這對已下訂單的企業來說,無疑意味著巨大的虧空。
“今年1至6月份,能保底就算不錯了。”林明標透露,像浙諾爾這樣的企業其實還是相對堅挺的。林明標盤算著這樣度過企業的苦夏:訂單照接不誤,哪怕明知沒利潤也得接。“這樣就可以先生存,渡過難關再謀發展。”林明標說,接訂單,一可以養活工人,二可以保住客戶,這樣,東山再起就有資本了。
溫嶺鞋業曾經輝煌一時。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的制鞋業是溫嶺市的主要工業支柱產業,也是臺州市的主要創匯行業。目前,有制鞋企業近5000家,主要分布在澤國、橫峰、大溪、城東、城北、溫嶠等地,從業人員超過16萬人。溫嶺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注塑(澆注)鞋生產基地之一和中國鞋類出口基地。2007年鞋產量8億多雙,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0%,總產值220億元,占溫嶺市當年工業總產值的20%。每年鞋類出口額占溫嶺市總出口額的40%以上,在溫嶺市的工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溫嶺鞋業:活下去,就是勝利!
然而,今年上半年,溫嶺鞋業發展遭遇了嚴峻的考驗。1-5月份,鞋業總量下降,行業前十五強企業有9家出現負增長。據海關統計,今年1-5月份,溫嶺鞋出口約3億雙,比去年同期下降5.3%。四大制鞋區域都出現企業停產或倒閉的情況。根據工業局的摸底,鞋企停產或關閉的約占20%,其中大部分是小企業。
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溫嶺市工業局副局長黃曉斌認為,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主要市場采取貿易保護、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勞動力成本增加、全行業普遍轉冷是主因。而溫嶺市鞋革協會秘書長潘克誠則認為,自2000年以來,無節制的投資行為和盲目的擴張發展,同時,缺乏知名品牌也是造成行業不景氣的原因。
此外,溫嶺鞋業還隱含著一種虛構式的繁榮。對此有人形容,溫嶺的制鞋企業是供應商們養肥的“綿羊”,也是三角債及多角債中突出的一環——這顆“地雷”一旦引爆,不知會傷害到多少配套企業。占行業70%以上,靠銀行貸款維持的這些企業,勢必要做好歷經陣痛的準備。隨著供應商先拉貨后付款方式的改變,許多企業的資金鏈,出現了可怕的“黑洞”。
對大多數出口型鞋企而言,現在誰能撐到最后,誰才會贏。
浙諾爾,一把剪刀剪裁難題
一些企業開始在反思中尋求對策。
從去年開始,浙諾爾先后和沃爾瑪、歐尚、TESCO、COOP等4家國際知名品牌合作,拿到了“國際通行證”。企業按照超市所提供的樣品開發產品,直接進入超市,繞過了中介,企業的利潤會大幅度增長。而讓企業得益的遠遠不止這點,更可貴的是,四大國際超市帶來了先進的國際管理理念。
“加盟這4家國際品牌超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林明標說,在申請和談判后,超市方派出國際評估機構駐到浙諾爾,進行社會責任和產品技術評估。他們對工人工資、勞動保護、消防安全、操作過程等,都有一系列嚴格的評估系統。對達不到要求的,下達整改意見,直至產品達到歐盟、美國產品標準,才能進入超市銷售。
“這個評估,其實就是讓我們發現管理漏洞的一個好機會。”林明標說,一次評估就等于給他們上了一堂國際管理課。有一次,外方評估人員在生產車間評估時,拿起一把剪刀,告訴他們:剪刀是不能隨意擺放的,如果掉下來,剛好掉在腳上,就會對工人造成工傷事故,影響生產,更影響品牌聲譽。通過評估人員的提示,企業在剪刀上系了根繩子固定住。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評估方要求縫紉機生產過程中發生斷針必須有完整的調換紀錄,以此確保全廠1000多個操作臺上沒有一根斷針,以防斷針混入鞋子;評估方在洗手間檢查,發現地上沒鋪設防滑墊,就在整改措施上記下一筆,等全公司洗手間都鋪設上防滑墊后才“放行”;評估方要求生產結束時,必須給幾千臺縫紉機罩上防護布套,這又讓企業一陣忙……
嚴格的評估意外地帶來了企業管理的提升。馬拉松式的評估結束后,企業從林明標開始到管理人員,全部“洗”了一次腦。“原來有生意時,不會去想這些‘小事’,但現在困境中加強企業管理,反而得到了意外的收獲。”林明標說,浙諾爾學會了按照國際規則去生存,企業在今年重重危機下迎難而上,在大多數企業停產的情況下,還增加了兩條流水線,擴招400名工人。
“這理念,是一把剪刀剪出來的。”浙諾爾帶給鞋企的經驗是:學會和國際接軌,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理念。這是企業前行的必由之路,也是企業未來發展最具優勢的潛力所在。
“力度”,以自主品牌找突破口
動感的旋律、青春的舞姿、陽光的笑容……在今年4月泉州“力度”體育08秋冬訂貨會上,以青春、活力、陽光的快男超女形象作為代言人的溫嶺“力度”品牌,震撼了福建晉江。在這個年產10億雙運動鞋,市場份額占全國40%、全球20%的中國最大鞋業基地,運動鞋品牌已成群雄逐鹿之勢,現在居然還有外來的運動品牌在此強勢崛起,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在此之前,溫嶺鞋企做品牌廣告被認為是不可想象的。
這次的品牌推廣無疑是成功的:有多個代理商激烈角逐相關區域的代理權;3天時間,現場訂貨達1000萬元,165個樣版中有40個款式訂單近30萬雙。溫嶺市鞋革業商會常務副會長盛建勇表示,“力度”品牌在晉江成功破繭而出,預示溫嶺的“力度”已經勇敢地擎起了溫嶺鞋業“品牌革命”的大旗。
“力度”在晉江閃亮登場,無疑給陷入困境的溫嶺制鞋企業一個啟迪。多年來,溫嶺鞋企的品牌之路可謂曲折。溫嶺眾多的大中型制鞋企業囿于外貿鞋的出口,無從找到打造品牌的著力點,絕大多數的溫嶺制鞋企業都由當初的內銷老大成就為一個個“外銷明星”。而如今,回過頭來想打造品牌,結果變成內銷的品牌均被溫州和福建泉州等地的企業包攬,而打造外銷品牌則很難有所作為,因為國外的消費者根本就不認可中國的品牌,特別是中國的鞋類。此種狀況甚至被人戲謔為溫嶺的鞋業是“企業的巨人,品牌的矮人”。
今年,溫嶺鞋企老板正意識到,并逐漸在改變這種狀況。喜得寶公司把原來批發商采購銷售的傳統方式轉換到實施品牌戰略上,從貼牌生產銷售逐步走向名牌產品銷售,打響自己的品牌。斯特美公司具有較強的國外創牌意識,在烏干達等國家注冊的“SITEMEI”品牌已經具有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去年這個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兩個億。
迷霧里,尋覓化解危機的利器
其實,早在危機到來之前,嗅覺靈敏的鞋企老板就開始尋求各種法子渡過難關了。
浙諾爾在經營中選擇了開發高端市場。目前,企業接單生產的,都是直接與國外客商合作,價位在5-10美元的產品。此外,實行差異化經營也是企業取勝的良招。浙諾爾經過幾年發展,基本上已擺脫了低價競爭的泥潭,目前企業產品60%都是屬于高端的、自行開發設計的獨家產品。
一些企業則將拓展的目光投向了國外市場。斯特美鞋業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先后在烏干達、智利、盧旺達等國家注冊了外資公司,每個外國公司都派駐了七八個精兵強將,從而建立了一個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營銷網絡。至今公司的鞋革產品已銷往歐盟、南美、非洲的30多個國家,擁有了一批有相當忠誠度的客戶。
在降低制造成本上,寶利特采取了“以消耗定額為依據控制生產過程,以內部虛擬經濟實體為模式考核各責任中心,以單票邊際利潤反饋市場銷售”的內部控制辦法,成效顯著。另外,浙諾爾等企業加強貿易融資,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匯協議,并爭取延長遠期結匯期限,通過美元貸款貼現的融資方式降低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溫嶺鞋企在對抗招工寒流中,不少企業選擇了人文懷柔這條措施,他們在提高工資、改善工作環境上下了一番功夫。記者了解到,溫嶺鞋企工人的工資今年增幅達到了20%以上。鵬志鞋材公司在牧嶼的新廠里還專門設置了夫妻房;寶利特鞋業為了照顧4000多名來自不同區域的員工的不同飲食習慣,特地分設了不吃辣與愛吃辣兩個食堂;浙諾爾幫助企業解決孩子讀書問題……像這樣把員工的吃住行當作大事來抓的企業在溫嶺不是少數,他們同時很注重員工的精神需求,在廠區里都配置籃球場、乒乓桌、閱讀室及各種健身器材。一些聰明的鞋企還用創新機制激勵員工。康爾佳、福德隆鞋業每年拿出幾十萬元獎勵先進工作者……倘若北國春常在,何勞大雁往南飛?許多鞋企老板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意識到,招工不如留人,留人就要留心。
在原材料上漲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節能降耗。一些企業進行設備技術改造。目前,制鞋企業普遍采用電子調速電機、伺服電機等替代傳統工業縫紉機離合器馬達或對主要耗能設備進行變頻改造。通過對比試驗,節電普遍在30%以上。現有近20家鞋企將6000多臺高耗能工業縫紉機的電機進行改造,每年可累計節電400萬度。林明標告訴記者,浙諾爾在電機上安裝了節能控制器,雖然花費不少,可每年能為企業節約近60萬元,“投入的設備成本早掙回來了”。
臺州奧利萊鞋業還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300多萬元。此外,通過鞋邊角料集中收集、回收再利用、無害化焚燒、填埋等資源綜合利用方式,鞋企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政府推動鞋業產業升級
面對企業界危機和困境,政府沒閑著。
6月24日,溫嶺城北街道專門召開了鞋業形勢分析會,街道準備篩選符合條件的十多家企業,由政府出面申報“石粘運動鞋生產基地”,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價格,借助品牌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而溫嶺市把更多的希望寄予成立不久的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溫嶺研究所,欲以此來推動溫嶺制鞋產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在這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促使制鞋業裝備水平、制鞋水平不斷提高,培育出更多有活力、有潛力、有張力的新生代企業。
與此同時,政府對品牌的建設不遺余力。去年,國內首個“中國鞋類出口基地”稱號花落溫嶺,這是溫嶺市委、市政府實施“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出口”的區域品牌創建戰略的一次里程碑式轉折點。行業人員認為,這必將引導企業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規模數量型經濟增長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使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品牌意識日益增強。為此,溫嶺市市長葉海燕在會上表示:到2010年末,溫嶺要建成一流水準的企業技術中心、產品檢測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和制造基地,建成具備先進物流和購銷管理水平的全國一流鞋業鞋材交易中心,使溫嶺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仿皮鞋生產和銷售基地。
大洗牌帶來新起點
2008年,對于溫嶺鞋業來說,是一個“拐點”。有人擔心溫嶺鞋業從此走下坡路,不過,更多人則認為是新的起點。
潘克誠說,其實,溫嶺鞋業有著歷史的基礎和諸多的亮點。近年來,女鞋的興起,占1/4產量的童鞋正在穩步地向前發展,質量、品種、研發都在快步前進。“應該歡迎并慶幸這個‘拐點’的到來,因為溫嶺鞋業與其在渾渾噩噩中集體慢慢消亡,倒不如讓部分企業先行選擇市場退出機制。”潘克誠認為,有潛力的溫嶺鞋業必須抓住機遇,更好地推進鞋業的健康順利發展。
黃曉斌則認為,雖然出口形勢、人民幣升值、外貿政策調整、要素制約等困難和問題還繼續存在,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洗牌效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重點骨干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競爭能力、市場拓展能力會逐步顯現。雖然整個鞋業行業增速放緩,但通過努力,行業的提升發展仍然值得期待。他提醒鞋企老板,今后鞋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品牌競爭、成本競爭、市場競爭。誰做到快人一步、高人一招,誰就將贏得發展和壯大的先機。他認為,溫嶺鞋企應該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開辟新興市場;加強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細節創新;知人善用、同創共享,培養勇于拓展的管理團隊;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控制成本;企業加強管理,在提高企業發展水平等方面多下苦功。
記者手記:
迷霧中亮劍
一名劍手,在與強敵狹路相逢之時,哪怕對手是天下第一劍客,也要毅然亮劍。
當面對嚴峻的經營形勢,溫嶺鞋企老板憑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自信和勇氣,在重重迷霧中選擇了迎難而上。這種精神,無疑是我市各行各業面對困境最需要的精神。
去溫嶺采訪制鞋業的生存現狀前,記者查閱了大量的溫嶺制鞋業發展與現狀的資料。去年以來,制鞋企業受到民工荒、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今年以來遭遇原材料上漲寒流,想象中,經歷幾重打擊的溫嶺制鞋業,是一片蕭條。然而,現狀并非原先想象得那么悲觀。相反,越深入企業采訪,記者就從越多樂觀的鞋企老板身上,看到曙光。
我們看到,在危機中,嗅覺敏銳的臺州商人主動采取了化危為安的措施。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把壓力變成動力、把危機化為商機的神奇力量。
溫嶺鞋企艱難地在風雨中跋涉,但透過重重迷霧,記者欣喜地看到了溫嶺鞋革業擺脫困境,重新騰飛的潛力。
經濟低迷,是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遇上了,我們不會悲觀,也不會逃避。正如許多在風雨中屹然不動的溫嶺鞋企老板一樣,我們選擇了——在寒流中尋求復蘇,甚至尋求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