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經濟平穩 鞋革產業轉移提速
“5·12”汶川大地震給西部地區四川、陜西、甘肅等省部分地區造成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萬億元,但從四川省上半年出爐的經濟數據看,9.1%的GDP增速好于預期,地震對經濟的影響有限。
“災后大規模建設將對四川經濟增長產生拉動效應,地震對區域的影響大于對全國的影響,負面影響不會太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截至7月15日,四川省規模以上受災工業企業82%已全部或部分恢復生產。這比預期提前了一個月的時間。
國研報告提醒地方各級政府,災害發生后重建活動帶來的需求擴張,會引致災后經濟增速高于其潛在產出增長率和災前經濟增速。四川省應妥善安排好災后重建規模與進程,防止投資規模過大引發經濟過熱和嚴重通貨膨脹。
綜合1月-5月統計數據來看,西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33%,落后于中部和東北的34.55%、33.47%,但高于東部的20.72%,反映出國家在區域投資戰略上的傾斜政策效果逐漸顯現。西部出口額同比增長了49.63%,比東部高28.45個百分點。但從進出口總額的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占全國的比重仍高達88%以上。
吸收利用外資、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西部省份對外開放的重心。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看來,利用外資是重慶乃至西部地區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的關鍵著力點。在新的開發戰略里面,利用外資已不是簡單的擴大出口,而是將外資用于促進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
這與張軍擴的觀點是一致的,他也認為,今后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會比較快,東西部應該加強合作互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
國務院6月曾派出一個大型調查組到重慶作調研,后來有消息傳出,中央將在奧運會后公布有關支持重慶統籌城鄉綜合試驗區的系列優惠政策,其中一條就是比照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將重慶北部新區打造成中國第三新區,成為內陸開放示范區。
重慶北部新區總面積將達1600平方公里,加之被授牌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正在申請建設的保稅港區、在建的西部最大鐵路集裝箱貨物轉運中心,在定位、體制、政策、區位、交通等綜合要素的作用下,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提出的“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西部的開放高地”目標有望早日達成。
硬環境是吸引投資的基礎,軟環境是吸引外資的動力。表面上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體現在吸引外資的數量和質量上,實際上,更大的差距在于投資環境的培育,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出臺相應措施,既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又要對外資企業有吸引力。
在這一點上,薄熙來能直面重慶“潛規則”,痛下決心降低企業“人際關系成本”,是點到了要害。
東部地區的實踐證明,只有從制度上規范政府審批行為,從源頭上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從監督上加大違紀查處力度,才能創建一個包容性的法制氛圍,形成一個公平性的投資環境,培育與扶持更多的本土和外來企業在當地發展。
也只有在公平的外部環境下,企業才能像薄熙來所說的那樣,“即使舉目無親,也能夠生根、長葉、開花、結果,最后長成參天大樹”。
相比東南沿海,西部資源豐富,很多地區占據著先天的地理優勢,但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資源優勢(2494.624,49.51,2.02%,吧)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陳秀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西部地區要謹慎承接產業轉移,既然已經等了20年,就不要再盲目接受低水平、高污染的產業,比如印染、皮革、造紙類產業,不要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有質量地承接產業轉移,注重環境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西部地區雖然還有一定的所謂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但它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此外,還有來自區域發展之間的競爭和挑戰。東部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向產業鏈高端轉移等;中部以武漢、長沙為中心的城市群都在加快發展;所以,西部地區不能因為有優勢就可以坐等產業轉移,而要主動地承接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