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東莞鞋企的困局
時至年中,東莞樓市沒有任何回暖跡象,6月樓市成交量環比下降近四成,樓價同比下跌了30%以上;一年以來,東莞已有近2000家鞋企倒閉,過去人聲鼎沸的厚街街道兩旁的樓房上,“出租”的牌子比比皆是。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東莞目前確實走入了一種暫時的困境。”
九大問題懸而未決 東莞奇跡已成困局
早在2004年,東莞市黨校教授馮永洪就曾提出東莞正面臨著電力矛盾、供水缺口、用工短缺、土地耗竭、城市規劃滯后、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社會保障、流動人口管理等九大問題。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困擾著整個東莞,而新的問題又接二連三出現了。
“受困于高漲的成本和日益嚴格的監管,成千上萬家工廠棄珠三角而去,珠三角7萬家港資工廠中10%今年將停產”,就在不久前,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樣形容珠三角,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著“東莞奇跡”。
東莞是全球最有名的“制造工廠”。這座曾經隸屬于廣州、佛山、惠陽等地的普通縣在1988年1月7日升格為不設縣的地級市,自此以后20多年間,東莞不斷引入加工貿易產業,逐漸創造了令東莞人自豪的“東莞模式”。在中國最具競爭力優勢的城市比拼中,東莞曾以一個地級市的身份一舉挺進前10名,成為國內其他地區學習的榜樣。
然而,在經歷了近30多年的高速成長以后,“東莞模式”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漸減弱,其負面作用逐漸顯現出來。“邊緣化”是目前東莞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東莞企業大多不具有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在國內產業分工中被邊緣化;同時,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中,由于其處于制造業底部,也逐漸被邊緣化。究其原因,東莞企業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附加值極低,抗風險能力低。以紡織印染企業為例,目前已有20%左右的企業關閉或外遷,剩下的80%很快也會面臨相似的命運。東莞的外向型經濟總量占全市工業總產值80%以上,紡織印染企業的處境也是東莞大多數企業將要面臨甚至已經面臨的處境。除此之外,東莞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斷惡化。資源、環境、社會容量以及加工貿易的成本承受能力都已接近極限。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東莞市建設用地規模就已經突破40%。繼續通過消耗資源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已不可能;但要想把低端產業、低附加值環節轉移出去,實現產業調整和提升,也確實不易。
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認為,企業繼續在東莞搞加工貿易,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生存難度越來越大;但企業搬遷到別的地方去又覺得風險更大,畢竟在產業配套、產業氛圍成熟程度等方面,東莞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模式。
奧運會成分水嶺 破局需要時間換空間
匯率變化和美國市場的疲軟被認為是導致東莞困局的“罪魁禍首”。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達到5%,與2005年7月相比,人民幣升值幅度更達到19%。數據顯示,單是人民幣升值這一項,東莞鞋企每雙鞋的利潤就減少約5%,而東莞這類鞋企的年銷售利潤僅僅是8%到9%。不只是鞋企,在東莞加工貿易型企業足有15000家。“我們只能硬撐著,但肯定撐不了多久”,道滘一家家具廠老板的話語間已經充滿了疲憊。
如果說日漸微薄的利潤還能支撐東莞企業勉強為生、逐漸轉型的話,正在推行的奧運簽證政策則成為這些加工貿易企業能否生存的分水嶺。盡管這一政策是基于國際慣例和中國當前的安全形勢而制定的,卻給東莞企業一直依賴的出口外銷帶來最為嚴峻的考驗。商務部在《秋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中預測,2008年中國外貿增長速度略有放緩。
轉移,還是轉型?這個問題正在困擾著很多經營者。外部環境的變化、政府產業轉型的決心都使得東莞不少企業左右為難。面臨這種困境的企業不得不采取種種措施“自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經送給東莞“胡蘿卜加大棒”,即游說企業主動把生產環節轉移出去,并把研發設計、組裝包括總部仍放在原地,這樣附加值還在,將來稅收并不會少。據悉,東莞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建產業轉移升級協調辦公室。其實,現在的東莞像是站在了20多年前一樣等待創新的拐點,但是其面臨的局面卻無疑比20多年前更為復雜。
對于東莞而言,盡管困局已然形成,但走出困境還是有不少機會。這個機會就在于東莞企業的資本原始積累已經完成,如果能夠組織和東莞企業直接對接的適用高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產品的質量檔次,降低生產成本消耗,逐步通過嫁接的方式妥善引導傳統產業的有序轉移,破解東莞困局的希望還是很大的。換言之,目前破局最需要的是時間,通過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實現破局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