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鞋企期待更多嬗變

鶴山鞋業期待更多嬗變。
“鶴山鞋”在國內外小有名氣,最興旺的時候,世界上98%的名牌鞋都可以在鶴山貼牌生產,足以見證它的實力。然而從去年開始,鶴山市鞋類生產受到成本上漲、出口退稅下調、貿易壁壘等諸多因素困擾,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5月,江門市出口鞋883萬雙,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5.7%,價值3818萬美元,下降16.7%。
面對種種困難,鶴山鞋企如何突圍?7月4日,一場關于鶴山鞋業未來方向的大討論在業內展開,經過陣痛和反思后,鶴山市欲通過自主創新,打造區域品牌之路,重振鶴山鞋業聲威。
現狀:
10多家鞋企歇業倒閉
據悉,鶴山制鞋業歷史悠久,是鶴山市工業體系中僅次于紡織服務行業的第二大特色產業,共有鞋類生產及關聯企業300多家。經過多年的積極開拓,鶴山市制鞋業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成為全國重要的鞋業生產基地之一。
然而,最近鶴山市有關部門對該行業進行調研的結果顯示,鶴山市制鞋業高速增長的勢頭明顯放緩,去年制鞋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出現了負增長,不少規模較大的企業生產有所萎縮。
有一家外資龍頭企業,員工從最高峰時的4000多人減至現在僅700人左右。因本地生產能力不足,不少企業將訂單大量外發加工生產。據鶴山市鞋業商會反映,目前有4至5家企業打算縮減在鶴山的生產規模,到其他地方設立分廠。因生產經營問題,去年年底以來,全市已經有十多家相關制鞋企業歇業或倒閉。
困擾:
生產成本增加 缺乏品牌培育
生產成本增加,是困擾鶴山鞋業發展的首要瓶頸。鶴山鞋企表示,物價上漲,尤其是原材料的大幅上漲讓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從去年開始,制鞋原材料整體價格上漲了30%,紙類上漲20%,樹脂上漲30%。但大多數制鞋企業的產品訂價上調幅度不大,甚至沒有漲價,企業利潤受到了很大的擠壓。
勞動力問題也讓企業頗感頭痛。為解決用工不足,企業早就自發提高了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例如實行保底工資、免費食宿等,一線工人的平均工資已達到1100~1600元不等,但是,“存量留不住,增量招不來”的問題依然困擾企業,不少鞋企反映,訂單充足,勞力短缺。為留住員工,制鞋企業要提高工資和其他福利待遇,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除此之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以及新《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等因素均使得鞋企成本優勢逐步喪失,生存壓力大增。此外,鞋制品出口頻遭反傾銷壁壘,鞋類出口一再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企業自身因素也有影響。多年來,制鞋行業不注重自主創新和品牌培育,過分依靠低成本、低利潤、以量取勝的粗放型發展,而且大量鞋廠從事貼牌生產,家庭式和小作坊企業不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鶴山市發改局一份調研報告認為:全省制鞋行業面臨“大洗牌”,對鶴山市來說可謂利弊參半。利的方面是鶴山制鞋產業整體規模較小,可把握機遇承接東莞的制鞋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轉移;弊的方面是規模較小的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可能有更多的企業倒閉。
反思:
學溫州鞋業品牌效應經驗
種種壓力之下,鶴山鞋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今年7月4日鶴山市舉辦的鶴山鞋業發展研討會上,前往溫州考察的部門領導以及鶴山的鞋商們都發出了一連串的感嘆。
鶴山市外經貿局局長源孔云說,溫州兩三千家鞋企擁有300多個馳名商標,鶴山300多家鞋企卻只得一個“必登高”馳名商標,而且還是通過司法程序認定獲得,差距很明顯。他認為溫州處處是品牌氣息,品牌檔次高;創市場采取集團式發展,抗風險能力強;創企業文化,以員工為本,留住固定的員工,克服了山寨廠思維,這些都是溫州鞋業品牌效應提供的不錯經驗。
“我們太自滿自足了”一位鞋商深深發出感嘆,在1993年至1994年,溫州還曾有人到鶴山學做鞋,如今徒弟反而已成為師傅的最大威脅了。
出路:
自主創新打造區域品牌
“鶴山鞋企在做貼牌生產前也是做自己的品牌,但是并未能形成氣候,如今要回去走品牌之路,切忌單兵獨斗。”鶴山市副市長葉榮超提出一種思路:今年5月鶴山拿回“廣東省男鞋生產基地”稱號,這標志著鶴山制鞋業的升級,影響力、地位都得到提高。企業要乘勢而上,充分發揮“廣東省男鞋生產基地”的帶動作用。
鶴山有300多家鞋企,規模并不小,完全可以團結起來,共同打造“鶴山男鞋”這個區域品牌。
副市長葉榮超建議,企業要樹立大局意識,努力爭取“中國男鞋生產基地”的稱號,共享這個資源,實現有朝一日:在全國范圍內,一說起男鞋 ,就想起鶴山;一說起鶴山,就想起男鞋。“產生這樣的品牌效應,這不僅是惠及鞋業的事情,而是惠及整個鶴山的事情。”葉榮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