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探索助推鞋企轉型升級
企業是繼續搞下去還是像一些老板一樣“跑路”,這個問題讓東莞市某鞋廠老板何斌一直在思考著。作為企業盈利是唯一目標。但由于受經濟低迷的影響,市場逐漸顯現出疲軟。而銀根的緊縮使緩解資金緊缺越來越艱難。經過慎重的考慮,何斌決定將企業關掉。
其實,受銀根緊縮和銷售市場低迷影響而關閉的企業不止何斌一個。據東莞一家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多,東莞有近2000家鞋企倒閉。而在鞋企比較集中的惠東有3000多家鞋廠,兩三個月內,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廠就關閉了四五百家。
不僅僅是廣東,曾經風光無限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也在面臨著這股寒流的侵襲。據記者了解,目前溫州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其中20%的企業面臨著倒閉。
何斌告訴記者,由于宏觀緊縮政策,很多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缺現象,特別是廣東省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對資金的渴求尤為緊迫。
據有關部門數據統計,僅在廣東省,中小企業潛在資金需求高達2萬多億元。相對中小企業對資金的剛性需求,中小企業缺乏的不僅僅是資金的支持。
一位東莞市大嶺山鎮家具廠老板無奈地告訴記者,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是必經之路,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指望企業自身調整結構簡直是難上加難。由于中小企業大多是產能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果轉型得不到政府的扶持,企業自身根本沒有力量調整和升級。
面對窘迫的現狀,如何讓中小企業度過困局,已經引起各界關注。企業自身在尋求出路的同時,各級政府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
就在近期,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而東莞市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試點城市,將專門設立轉型基金推動這一工程。
為應對困境,東莞市政府將設轉型基金,確實可以調動企業“轉移”積極性。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助力在短期內可以產生效應,然而長期來看,積極進行產業升級才是根本解決當前面對困境的唯一途徑。
劉志庚告訴記者,在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可以看到東莞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雙優勢效應慢慢失去,東莞產業結構不調整不升級,很難繼續發展!
東莞市在專門設立轉型基金的同時,投資額近40億元在粵北、粵東等地區合作建設了8個鎮級產業轉移園,即可以將一些產業轉移到里邊,也當作東莞的一個新工業園,來填補東莞的發展空間問題。
如今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珠三角和江浙一帶不得不面臨發展瓶頸的尷尬。轉型和升級,是基于現實的迫切選擇。在企業面臨困境卻無計可施的時候,還是需要在政府助力下積極進行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