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對口遷移或“難產”中國制造需升級
越南是制造業的新興之地。盡管“越南制造”的真正崛起還需假以時日,但這個人均年齡只有30歲的年輕國家在發展中勢必享受到巨大的人口紅利。的確,開始步入老齡社會門檻的中國已經越來越不適合搞低端的制造業了。
當然,盡管比越南高出許多,中國內地仍然是世界上人力成本最低廉的地區之一。接下來的情形應該更符合中國制造的整體愿景——更高的技術含量,更高的附加值。那些單純依賴低人力成本的產業早該去支持越南制造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中國沿海地區原材料、土地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制造業應該遷往成本更為低廉的中西部地區。但現在看來,這一趨勢并沒有那么明顯。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受制于產業聚集的速度。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民營制造業的發展歷經了30年才有今天的面貌,從零開始,逐漸形成產業鏈完整、產業空間集中的區域經濟特色。比如寧波的服裝、慈溪的小家電、晉江的運動鞋、東莞的電子產品等等。但要把同樣的特色復制到湖南、江西或者貴州的某個地方,并沒有那么快。這一過程也許需要10年。
另一方面,中西部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有臺商曾建議,中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應該制定產業專業的具體規劃。比如把制造業從廣東的某個地方搬到湖南的某個地方,進行“對口遷移”。在這過程中,兩地的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政策,為產業轉移護航。但這個動作在目前很難做出來。而制造業資本在亞洲的流動過程中,越南呈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而成為了投資的新洼地。越南的優勢比中國中西部地區更大,在人力成本、全球物流方面得均有優勢。
不過,制造業向越南轉移并非壞事。在成本壓力面前,沿海制造業正面臨轉型升級課題。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制造部門在沿海迅速消失,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沿海傳統的特色產業區域內,制造業朝著有更高附加值、更精品化的層次發展。中國大陸的自然資源本來極其有限,過去30年,資源代價已經太大,如果再那樣消耗下去,中國經濟就會很病態,很變態。
倒是有理由為越南能不能承接中國制造的轉移擔憂。越南只有8000萬人口,工業用地資源也有限,有臺商反映,如今越南的工業用地價格遠高于他們當年在大陸獲得的價格。如此看來,越南很難充分承接體量龐大的中國制造轉移。
在越南制造或者印度制造的高速增長面前,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選擇不應是沿海地區的翻版,而應根據當地優勢作出自己的選擇。比如機械制造業、裝備制造業,迄今為止也沒有成為“中國制造”的真正強項,它們還需要引進大量的技術和人才。與此同時,中西部的資源代價也應該比當年的沿海小一些,才能打破所謂“比較優勢”的宿命。
- 上一篇: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不會一步到位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