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業將現高級人才荒
上海一家機床生產廠,20年前研發部門技術人員70多名,到如今只有2人,員工感嘆:別說今后5年的產品,就連20年前的機床,現在也造不出。為何?制造業高級人才面臨嚴重斷層。
昨天,市政協關于制造業高級人才培養的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委員們指出,作為有百年輝煌的工業城市,上海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中很可能陷入這樣一種困境:10年內,制造業將出現高級人才嚴重短缺的“饑荒”。
鼓勵高校“啃硬骨頭”
當前,不少高等學校一窩蜂開設經管、工商、法律類專業,而本市急需的動力能源、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機械電氣這些傳統專業卻乏人問津。全市數十所民辦高校中,甚至找不到一家自愿開設工科專業的。
高校對“硬專業和重專業”缺乏積極性,許曉鳴委員分析,生均培養成本是原因之一。由于理工科專業需要實驗設備、場地和材料,平均投入成本大大高于經管專業和文科專業。以費用計算,工科專業和經管專業比為9∶1;以所需場地計算,工科專業和經管專業比為3.6∶1。雖然在高校專項經費的投入上,工科力度一般是文科的一倍或更多。但依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對高校的評估標準單一,也造成學校不愿去“啃硬骨頭”。祁學銀委員提出,現在不少技術類?茖W校紛紛“變身”成為綜合類大學,硬專業減少了,軟專業增加了。因為職能部門還是拿著復旦、交大等綜合大學的標準去考核專業類學校,這在客觀上激發了學校求全不求專的情緒。委員建議,可在高校基本認證標準的基礎上,推出各個專業類學校的認證標準。
“非白領不做”觀念要變
制造業高級人才短缺,不僅是學校專業設置的問題。
一位委員舉了個例子:某知名理工類大學自動化專業,僅10%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相關專業,該校校長為此感慨,“不管是學航空航天還是學造原子彈,畢業時一個會計事務所一來招聘,全走了!
現有工科專業培養出的專業人才,為什么大部分不愿留在本專業?鳳懋倫委員認為,中國長期以來“重文輕工”的想法沒有徹底改變,就業時不少家長和學生堅持“非白領不做,非外企不干,非寫字樓不呆”。
事實上,社會輿論也是現有情況的一種反映。委員們分析,不少年輕人心中,在生產一線工作和“沒前途”劃上等號。而在德國等制造業強國,高級技工的各種待遇不比公務員差,甚至相當于大學教授。委員提出,要從根本上留住制造業人才,必須從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兩方面提高人才的待遇,讓一線崗位成為就業市場上真正的“金字招牌”。
- 上一篇:制造業陷入“論文型人才”危機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