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水頭豬皮革出路在于向內轉
溫州平陽縣的水頭鎮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豬皮革加工基地,生皮產量卻一度占到了全國的1/4,一年創造的產值高達40億元,平陽縣1/3以上的財政稅收都靠這個鎮,然而,當記者前不久來到這個中國皮都時看到這里的商戶幾乎沒有生意可做,雖然是上班時間但是有的批發點里都空無一人。
兩年前,水頭鎮每一天生產的生豬皮就高達1.2億張,成為全國最大的生豬皮革加工基地。
從鼎盛時期到現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這個鎮的皮革生產和銷售急劇萎縮。
水頭鎮一家企業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買進來的生豬豬皮價格從三四十元上漲到八十元,一年時間翻了一倍多,然而加工好的一張豬皮,能劈開分成三層皮革,這三層皮革全部加在一起頂多也就能賣100元左右,而工廠工人的工資現在也提高了近三成。
同時,溫州平陽峰麗皮革公司總經理黃開峰也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皮的利潤很低,像我們做皮的一尺皮賺到一兩角就不錯的,一張皮最多只賺一兩元,你一百來元成本只賺一兩元,是這樣的,還平時做不好,如果哪一道做不好是要虧本的。”
有消息稱,由于上游制鞋企業的產量銳減了近三成,導致水頭鎮的皮革加工行業的需求量急劇萎縮,再加上國家今年取消該行業8%的出口退稅,而企業貸款的年利率上調到7.47%,原材料和用工的價格也提高40%,僅這幾項加起來,企業的經營成本至少提高了近三成,但是因為市場萎縮,他們的產品提價的空間連10%都很難達到。
盡管出口產值的總額仍然處在增長當中,但是出口產品的利潤率卻在降低,溫州平陽的很多企業不愿意再大量從事制造加工業。
這種困境在業內專家看來,是低成本的中國制造發展到這個階段的一種特征。與此同時,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基礎設施、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并且也已經初具產業雛形。因此,相關專家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產業轉移到內陸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