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制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研究
[摘要] 晉江地處東南沿海,因為它自身的地理以及僑鄉優勢,晉江在經濟發展之初依靠“三來一補”吸引了很多資本。晉江人發揚閩南地區的拼搏精神,創立了一個又一個王牌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晉江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使晉江從一個偏僻的縣城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強市。在發展區域經濟的理論中,由于梯度轉移理論、增長極理論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的局限性,產業集群研究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新亮點。產業集群不僅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導,而且也可以成為提高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新力量。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產業集群應該注意的問題不同,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產業集群若不注意競爭優勢的動態培育就會迅速進入衰退階段。
集群競爭優勢的取得得益于機群內部動態學習能力的培育和合作機制的加強。晉江的鞋業集群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應注意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學習,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筆者試圖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晉江鞋業集群的發展階段并論證集群的動態學習和內在合作機制對于集群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 產業集群 發展階段 學習能力 合作機制
一、引言
產業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的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企業和與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集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由于梯度轉移理論、增長極理論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的局限性,產業集群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他不僅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導,而且也可以成為提高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新力量。
晉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建設海峽西岸、發展福建經濟的前沿區域。近年來晉江人憑借敢拼敢闖的精神在當地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下走出了一條以自主經營、爭創品牌的民營企業之路,晉江當地也形成了以鞋業、服裝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在蘇南和溫州模式逐漸衰落的情況下,晉江的產業集群目前處于怎樣的階段,他們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則成了一些人關注的問題。下文就將從晉江的產業集群處于何種階段以及集群學習和內在合作機制的重要性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二、晉江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
產業集群與生物種群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和生物種群一樣也會經歷一個從成長到衰退的過程。劃分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入手:
(一)企業出生率與死亡率
企業出生率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新開辦的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比例;死亡率是指一個時期內關閉企業的數量占初期企業總數的比例。這里關閉的概念不同于倒閉,除負債過重破產外,還包括由于國民經濟不景氣或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企業盈利水平大副下降,企業主為減少損失或找到新的創業機會而主動關停企業的情況。
(二)企業成長率
集群內的企業是集群的基本組成單元,企業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折射整個集群的經濟環境,企業的成長伴隨著周圍經濟環境的改善,集群中企業運作良好,保持較高速成長,在吸引新的創業者進入的同時,對加速集群的完善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三)集群網絡聯結度
一個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往往不把所有的生產過程都放在本企業內部進行,而是選擇保留核心技術、關鍵生產環節等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部分,通過外包,把次要環節交給更有比較生產優勢的企業進行,從而在同業競爭者、上下游供應商和其它實體,如相關服務業、支持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之間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網絡。這個網絡的連接程度,直接關系著集群內信息的流動、成果的轉換和資金的乘數效應,從而對集群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有著巨大影響。另外,中介機構作為各生產企業的“黏合劑”,它的作用越明顯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集群聯結度越高。
(四)集群產業配套度
集群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分工的不斷細化,核心產品的生產過程會分裂成由幾個不同的企業完成的子工序。因此,集群核心產業是否有利于細致分工,各個工序、是否配套協調直接關系著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
產業集群從孕育到成熟一般都須經歷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根據以上指標產業集群可以劃分為以上四個階段,如表1所示
|
發展階段 |
評價指標體系 | ||||
|
出生率 |
死亡率 |
成長度 |
網絡聯結度 |
產業配套度 | |
|
孕育階段 |
高 |
很低 |
很高 |
幾乎為零 |
幾乎為零 |
|
快速成長階段 |
很高 |
低 |
高 |
較低 |
較高 |
|
成熟階段 |
低 |
低 |
較高 |
高 |
高 |
|
衰退階段 |
幾乎為零 |
很高 |
低 |
很低 |
低 |
表1 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的劃分
晉江市制鞋業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當地的企業已經初具規模,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市共有制鞋企業2300多家,鞋業配套企業1000多家。全市制鞋業現獲得2個中國馳名商標(安踏、特步),4項中國名牌產品(安踏、亞禮得、愛樂、特步),獲省著名商標20項,省名牌產品8項。
從整體上看,晉江鞋業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機、數字制模等社會分工、配套一條龍生產協作群落;但其相關配套不足,相關社會化服務系統極不完善。在晉江鞋業集群中,生產類型的企業多,而金融、風險投資、人才培訓、市場咨詢、中介服務等支持性服務機構發展滯后。并且晉江當地的制鞋企業目前大多數還處于品牌經營的初級階段,產品研發和品牌營銷能力較弱。
并且晉江村莊的村民總在不斷的開辦一些制鞋或配套加工企業,相對于企業的成長率,晉江當地鞋業死亡率較低,據此分析,我們得出晉江的鞋業集群目前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如表2所示。
而且晉江的集群發展還面臨著發展空間受限,人才匱乏、企業管理能力弱,勞工供求矛盾突出,仿冒行為嚴重,中小企業融資難等發展瓶頸,在晉江的產業集群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如果企業不注重解決限制集群發展的因素,晉江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負外部效應的作用下很可能會迅速進入衰退階段,阻礙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接下來應探討影響產業生命周期的因素。
|
發展階段 |
評價指標體系 | ||||
|
出生率 |
死亡率 |
成長度 |
網絡聯結度 |
產業配套度 | |
|
孕育階段 |
------- |
--------- |
--------- |
--------- |
--------- |
|
快速成長階段 |
較高 |
低 |
高 |
低 |
較高 |
|
成熟階段 |
--------- |
--------- |
--------- |
--------- |
--------- |
|
衰退階段 |
--------- |
--------- |
--------- |
--------- |
--------- |
表二 晉江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圖示
三、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
根據種群生態學理論,在有限的環境中,隨著種群密度的上升,種群增長率不斷下降,直至停止增長,這種增長方式稱為邏輯斯諦增長。與生物種群類似,產業集群所在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承受集群規模的無限增長。在集群發展的初期,由于聚集的企業不多,規模經濟和聚集的正面效應不大,集群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當集群內企業達到一定數量時,企業間形成了較發達的分工協作的生產網絡;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在企業間自由流動,形成了共享的勞動力市場;同時集群產出增加,市場知名度增加,初步形成了區位品牌,獲得一定的營銷優勢。此時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達到最大,集群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在產業集群的加速發展過程中,當企業數和總產出達到一定數量時,由于集群內企業數量和規模接近區域所能容納的上限,擁擠效應急劇增加;企業數量的急劇增加也增大了協調成本;同時隨著企業數量和產出的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斷增加,企業間惡性競爭的可能性增加,此時集群的負面效應急劇增加,當集群的負面效應大于正面效應時,集群的發展速度減慢。當負面效應與正面效應相等時,集聚效應為零,集群的發展達到了均衡點。下面,我們就采用邏輯斯諦增長的數學模型來對產業集群進行相關的分析。
(一) 概念和假設
1.設S代表產業集群的規模,S由集群成員數量和集群的生產規模兩方面的因素決定,它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
2.假設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某一地域空間里的各種要素稟賦(包括技術、原材料、勞動力、資本和市場規模等)一定,那么,在這一有限的要素條件下,產業集群存在一個最大的集群規模,記為K。
3.設rm為集群的最大瞬間增長率,這是指集群增長的要素條件完全得到滿足時的瞬間增長率,由集群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決定。假設在一定的時間內,集群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不隨集群規模變化而變化,因此集群rm是一個常數。
4.種群生態學理論認為,在理想的無限環境中,生物種群的增長為指數型增長。同樣,這里假設在無限環境(聚集負面效應為零)中,集群規模S的增長呈指數型增長。
根據假設,在無限環境中有:
dS/dt=RmS (1)
當集群處于有限環境時,就必須考慮到增長率隨規模上升而減少對集群規模的影響。可以設想每當集群的規模增加一個單位,集群可利用的的剩余空間就減少一個單位,使集群實際增長率相對于瞬時增長率下降。因此,要在式(1)中加入一個修正項(1-S/K)。所以,當
集群處于有限環境時,其增長方程為:
dS/dt=rS(1-S/K) (2)
它的積分式是
S=K/[1+(K-S0)/S0E-RmT] (3)
其中S0是集群的初始規模。
式(3)的曲線如圖1。

從式(3)可以看出,影響產業集群發展軌跡的主要因素是參數K和參數Rm,K 值越大,區域所能承受的集群規模越大,集群規模每增加一個單位對集群造成的“擁擠效應”越小,集群的潛在增長率相對于最大瞬時增長率下降的程度越小。因此集群的發展速度越快,因此也越快進入成熟階段。同樣Rm越大,集群在無限環境下的最大瞬時增長率越大,集群以更快的速度達到飽和值。因此,影響參數K和Rm的因素也就是影響集群發展軌跡的因素。
(二)參數K的影響因素
一個特定的區域可容納的產業集群的最大規模由區域所擁有的資源和集群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決定。區域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政治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既包括有形的資源又包括無形的資源。
1.區域的資源對K值的影響
區域所擁有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政治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其中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變化的彈性有限,大力改善區域的政治、人力和技術資源能夠有效的改善集群的發展環境,政治資源涉及政府的宏觀政策這里暫不討論,而人力和技術資源的改善有賴于集群內部的合作和學習機制。
2.市場需求規模對K值的影響
很明顯,市場的需求規模越大,集群的規模上限越高。對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集群,其產品市場需求的規模取決于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集群所能進入的市場的總規模。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較大。當產品發展到衰退期時,產品市場需求將不斷縮小,K值下降。因此集群內部的企業通過健全的學習和合作機制加強產品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推出具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集群里的企業才得以持續發展。
(三)參數Rm的影響因素
當產業集群增長的要素條件完全得到滿足時,其增長率達到最大,這一最大的增長率取決于集群本身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能力。雖然我們可以將產業集群看作一個整體,用分析單個企業的能力的方法來研究產業集群的能力,但是產業集群是許多企業的集合體,因此它與單個企業的能力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在充分考慮到產業集群與單個企業的產業集群的相似和不同后,本文認為產業集群的能力應包括: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生產能力和營銷能力,集群企業通過合作機制加強協調、生產和營銷能力,通過學習機制在主要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一 定程度的促進了以上三種能力的提高。
(四)結論
由于路徑依賴性與行為慣性的存在,根植于集群自身特性的競爭優勢,往往缺乏自我更新與提升的能力,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最終將因阻礙集群創新而蛻變成為導致集群衰退的風險。Markusen(1996)在研究集群的成功與風險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指出,集群越成功,越傾向于發展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進而逐步喪失獲取應變市場變化所需的能力,導致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成功的產業集群產生的靜態優剛性①可能會削弱集群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成為導致集群衰退的根本性原因。集群內的企業應加強內部合作和動態學習機制,通過不斷學習和加強合作來化解靜態優勢剛性,改善集群的發展周期。
四、集群動態學習和內在合作機制
企業的資源觀將企業內部異質性資源2與企業外部的市場資源加以區分,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自身的能力,異質性進一步構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因為異質性將意味著企業具有獲取經濟“租”的潛在可能性。當集群的特殊資源是有價值的、稀缺的和難以模仿、難以替代的時候,資源就具備了異質性,集群便可依靠該異質性資源獲取理查德 租金。在動態環境中,產業集群孤立地運用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是不能夠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產業集群內部要素的優化和更新,產業集群需通過新的和更有利潤的路徑完成猜測搜尋過程來適應新環境,不斷地從外界導入知識,提升自身的異質性能力。而具有有限動態能力 的集群不能夠培養持續的競爭力。
當集群培育出自身的動態能力后,集群便可借助動態能力化解“靜態優勢剛性”3,最終實現競爭優勢的持續獲取。那么集群應該如何培育動態能力呢?通過集群學習效應的培育和加強內部合作機制。
集群學習可以分為集群內部學習和區際間學習。集群內部學習主要依靠地理臨近性,通過集群內部企業與大學、教育機構、研發機構、技術傳播組織和商會及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技術人員的內部流動、干中學等途徑來獲得集群整體的顯性與隱性知識的提升,從而通過集群內部學習將衍生出集群異質性的競爭力;集群區際網絡學習則是由集群內少數幾個企業、機構(一般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充當“橋梁人物”,使集群處在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之中,引進集群外部新的知識及技術,通過消化吸收轉化為集群內部企業可以接收的方式,將能力提升從一次性突破轉化為持續過程,持續培育、改進和重構異質性能力的知識基礎,整合和提升異質性能力,最終實現多項特定能力的循序銜接,從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內部的合作可以解釋為企業間的合作創新行為,合作創新行為很早就存在于國外的企業理論研究中(LissoniF ,2001)。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行為主要是技術方面,我們將產業集群合作創新定義為集群內企業之間以及與外部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在技術、原材料采購平臺、營銷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聯合創新行為,這種合作創新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建立在非正式交流產生溢出效應基礎上的、低層次的聯合創新,即企業間對彼此的模仿采取一種默許的態度,這是通常意義上的集群創新(金祥榮、葉建亮,2001);第二個層面是創新主體通過正式的協議而建立的、高層次的聯合創新,這種合作主要發生于企業與大學及研究機構、上下游企業和龍頭企業之間。在暑期實踐中我們發現晉江鞋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大多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企業之間很少進行正式的合作研發。
五、實例論證
接下來我們就以晉江的鞋業集群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加強集群企業之間的互相合作與學習。晉江的鞋業集群發展至今,目前擁有制鞋企業3000多家,產業集群形成一定規模。在這之中既有安踏、特步等知名企業又有喜得龍、愛奇、德爾惠等快速發展的企業。晉江的鞋業企業可以用以下圖表示(少了喬丹,愛樂,貴人鳥,361度,金蘋果)

眾多的外圍配套生產企業圍繞著核心的品牌經營企業進行生產,根據文章前面的論述并結合圖表可以看出,晉江的制鞋企業首先應加強當地企業之間的聯系,這包括
(一)加強核心品牌企業之間的合作
這主要通過核心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來實現,目前晉江絕大多數制鞋企業都是自主研發產品,雖然目前晉江鞋業集群的發展狀況也還不是迫切需要幾大企業密切合作,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尤其在像NIKE和ADIDAS等世界巨頭侵蝕中國市場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定會實現雙贏的局面。
(二)外圍加工配套企業之間的合作
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就是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這些配套加工企業如果互相合作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生產成本。例如這些企業可以在購買原材料時聯合起來,形成買方壟斷勢力,從而降低采購成本。
(三)核心與外圍企業之間的合作
產品外包和貼牌生產的現象在晉江十分普遍,企業通過將產品生產的一些次要環節交給更具生產優勢的企業來生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在晉江很多企業仍然自己進行鞋身生產的大部分工序,根據國際經驗,很多國際鞋業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往往只掌握產品的研發和營銷,單純的加工生產則轉包出去。由此可見,核心與外圍企業之間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企業自始至終都是自己生產、研發和銷售,這些企業也可以通過聯合采購和生產設施的共享與外圍企業實現合作。
企業之間的學習也往往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另外,企業還應與當地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從公司管理到產品研發上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我們在暑期調查中發現,晉江的很多制鞋企業很多都有與大學合作的經歷,但合作的深度和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流于形式。企業在與大學合作過程一味追求名牌效應,違背了企業基本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
六、結論
晉江是中國的鞋業之都,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晉江的鞋業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晉江的鞋業產業集群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集群發展面臨著許多瓶頸,如何在集群的動態過程中破解產業集群的靜態優勢剛性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集群的學習效應和合作機制是產業集群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晉江的鞋業企業應該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加強技術創新。限于個人能力有限,本文只淺析了應如何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對于企業之間加強合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促進集群的內在學習機制,還有待以后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4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2]胡宇辰。產業集群的技術支持體系 [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3] 鄭彥。產業集群組織模式與集群內企業合作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經濟經緯。[J]2006年1期
[4]戴衛明。肖光華。產業集群的發展軌跡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J]2005年1月,第26卷,第一期
[5]池仁勇,郭元源,段姍,陳瑤瑤, 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理論研究,軟科學,[J]2005年第19卷15期
[6]產業集群學習能力的動態模型,韓晶,王迎軍,南京社會科學,[J]2005年第三期
The development period, study system and cooperative system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Jinjiang
——take the shoes clusters for example
[Abstract] Different periods can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which different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A cluster will decline i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doesn’t enhance continuousl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an be got by enhancing the study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system. The sho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Jinjiang are in the development already period. To make the region economy continuously prosperous, it should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study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 am not able to discuss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this problem and the one that how to enhance the study system should be solved in fu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eriod Study Ability Cooperative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