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鞋革行業2008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
2008年一季度,溫州市鞋革行業企業積極應對生產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歐盟對皮面鞋反傾銷等挑戰,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努力提高產品檔次,使全行業繼續保持了生產增長較快、運行質量良好、出口效益提高、整體實力增強的發展態勢。
一、出口和生產總值數據及分析
根據海關公布的一季度數據顯示:2008年一季度溫州地區出口鞋類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95%,占溫州外貿出口總值的24%,出口值在各類出口產品中穩居第一。其中,出口注塑鞋3.75億美元、皮面鞋1.38億美元、紡織面鞋0.5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79%、11.17%和19.84%;而出口歐盟的鞋類數量為4781.7萬雙,金額為20706.27萬美元,同比增長5.53%。其中,3月份鞋類出口14410萬美元,同比增長85.94%,高于溫州市單月出口增幅6.75%。
據溫州市統計局的統計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企業770家共完成生產總值91億元,產量1.2億雙,同比增長11.5%。其中,3月份產值為35億元,產量4500萬雙,同比增長16%。
以上數據顯示出,2008年溫州鞋革行業一季度的經濟運行形勢良好,出口和內貿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且在溫州出口總值中占到24%,穩居各類出口商品總值第一;出口皮面鞋、革鞋和紡織面鞋的增長也都保持在13%以上,紡織面鞋的增長則有了接近20%增幅;但出口歐盟的鞋類產品增幅放緩,只達到5.53%。由于出口商品的交貨時間和產品生產時間上存在差異,一季度的出口有可能只部分反映了外貿企業的生產狀況,具體狀況需要等到二季度的出口數據出臺后才能給出判斷。
溫州鞋革行業內貿生產總值一季度達到91億元,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顯示以內銷為主的鞋革企業生產運行狀況良好。
二、經濟運行狀況及原因分析
1、經濟運行狀況:
一季度,規模以上的企業開工情況良好,產銷兩旺,所謂強者恒強;小型企業舉步維艱,一是訂單減少,二是員工難招,有的企業有三條線的還只能開一條線。勞動力成本上升約20%到30%,有的崗位甚至更多。
根據調查顯示,一季度,溫州制鞋企業倒閉、轉產的有70多家,隨著各種壓力的上升,轉產、倒閉的企業將會有所增加。
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致使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不斷上漲、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的降低、歐美法反傾銷以及貨幣從緊政策進一步擠壓了企業特別是以外銷(主要是貼牌加工)為主的利潤空間,保守估計最少擠壓了15%以上的利潤,還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過于密集,企業緩沖時間過少,也造成了綜合成本的上升。
在國際貿易方面,溫州鞋的品牌影響力仍然是很薄弱的,自主品牌一是數量少,二是沒有知名度。主要原因一是缺少市場調研,產品定位不準確;二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鮮明的個性,創新能力不夠;三是價格競爭激烈,溫州鞋在美國市場上每雙賣二十、三十美元甚至更低,但仍然競爭不過來自價位更低的溫嶺的鞋。
外貿人才短缺是制約溫州制鞋企業外貿業務的瓶頸。
一是國內沒有專門培養鞋類的外貿人才基地;二是企業自己培養難度更大,時間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為他人做嫁衣”。
2、原因分析:
站在中國大的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趨勢的高度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革命的轉折時期,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提升和整合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國際經濟和貿易形勢等多重壓力促使我們加快產業升級,中國鞋革產業也正處于重新洗牌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的倒閉轉產也屬于正常現象,這對鞋革行業的優化組合和產業升級是有好處的,也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具體原因我們認為有如下幾點:
①原材料的價格提升擠壓了產品的利潤;
②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分流了企業的利潤;
③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增加了企業的支出:
④銀行貸款緊縮使企業資金周轉難度加大;
⑤出口退稅的遞減使企業的利潤減少;
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產品的價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降低;
⑦美國次貸危機使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逐步減少,其后果正在逐漸顯現;
⑧歐盟反傾銷和貿易摩擦仍然在加劇。
近期,國內媒體相繼報道輕工、紡織行業出現“倒閉潮”,宣稱“廣東地區上千鞋企倒閉停業”、“1/3國內紡企面臨倒閉”、“青島103家韓企半夜逃逸”等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我們認為,這些倒閉潮不會在溫州鞋革行業上演,因為廣東地區的倒閉鞋企絕大部分是臺資或外地投資企業,而溫州的鞋企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企業,再加上溫州鞋革行業的產業鏈優勢和溫州商人的營銷優勢,我們有理由相信:溫州鞋業近段時間盡管會比較艱難,但不會出現這一狀況。溫州鞋業正在經歷脫胎換骨,不久即會煥發新的生機。
三、積極應對的策略及建議
多重壓力之下,溫州鞋革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溫州鞋企業也在積極行動,尋求應對策略。
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要增強科技和自主創新能力、研發能力;
2、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要適時轉型,包括產業的轉型、產品的轉型、營銷方式的轉型、市場模式的轉型等;
4、要進行資源的優勢整合、互補,比如并購、合資等;
5、加強外貿自主品牌的建設,逐步減少貼牌加工,鼓勵企業選擇多角度、多市場打出自己的品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6、積極應對國際貿易變化的新形勢,比如市場的轉移、基地的轉移、在國外建廠、建基地。如康奈集團在俄羅斯打造第一個境外工業開發區—遠東康吉工業園;哈杉鞋業在全球設立3家工廠和8個子公司,在尼日利亞投資辦廠,成為西非第一大制鞋品牌,現正籌劃投資建設非洲鞋都工業園等。
7、企業要以多種形式走出去,融入世界皮革產業鏈,創造雙贏的合作模式。
8、建議政府合理掌握政策出臺的節奏,保持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出臺政策措施要為企業預留足夠的應對空間。
9、適當放松相關政策的實施力度,建議在《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中,可考慮給予勞動密集型產業1到2年的過渡期。
- 上一篇:皮革行業產業集群這次將到湖北“越冬”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