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皮革之鄉治污艱難 當地居民不敢喝井水

(湘鄉皮革工業園區一家皮革廠的生活污水排水溝。這條溝原來是當地居民一條灌溉溝,清澈見底,能灌溉能養魚,現在成了臭水溝。)
湘鄉,皮革之鄉,是中南地區唯一的專業性工業園。實現利稅15億元,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25000人,但與此同時帶來的,卻是對環境的破壞,以及艱難的治污歷程。
昨日,三湘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抵達湘鄉。刺鼻的氣味,黑灰的污水……進入湘鄉皮革工業園區,這些“附屬品”也如其而至。
以園區為單位治污
湘鄉皮革工業起步之時,大部分皮革企業規模小、生產條件差,污染治理難以到位,群眾怨聲載道。皮革業的發展進退維谷。
窮則思變,變則通,在省內外專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借鑒外地經驗,順應業主的強烈要求,利用業已形成的地方優勢,將小規模分散型的皮革企業集聚,建立制革、成品革深加工、銷售服務三位一體的規模化集約型專業工業園。通過集中統一治污,從根本上解決原有分散小規模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化重,實現皮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環保部門對10家園外制革企業下了關停、整治通知,要求停產治理。2007年10月8日,經環保部門突擊檢查,發現4家園外制革廠未執行關停、整治要求。2007年10月26日,對園外4家制革企業進行了強制停產,并對主要設備進行抽查。今年5月,繼續對8家園外原皮制革生產線依法進行了關閉。
污水廠有“偷排”嫌疑
湘鄉皮革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建設總投資2250萬元,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水一萬噸,由園區業主共同投資承建。其有關匯報材料中指出:該項目僅花了一年時間建成運行,節約資金1000多萬元,運行以來,污水處理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國家綜合廢水一級排放標準,成功破解了制革廢水難以治理的難題,“是群眾滿意、上級滿意、業主滿意的節約典范工程”。
雖然自稱是“三滿意”的典范工程,但事實不盡如人意。在采訪間隙,本報記者走出廠房進行暗訪。在治污廠門口,有位村民在挑自來水。該村民說,“村里幾十口水井的地下水均無法喝了,只能到污水處理廠這個小水龍頭下來挑水喝。池塘里的水也不能洗衣服了。”村民說,這一切都是從皮革業在這里興起之后開始的。
有村民認為,污水廠有“偷排”嫌疑。在進水口旁,村民指著側邊一個開口告訴記者,有一部分工業污水未經處理就進入了漣水。
對此,污水處理廠副總經理周志明解釋說,那是一個“應急口”,在污水廠檢修或出現意外情況時,會讓皮革廠暫停排出工業用水,但有時仍會有少量的工業污水排出來,此時便只好從“應急口”排出去。記者問這些從應急口排出去的是否為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時,他沒有否認。
省環保局副局長彭翔指出,就算檢修或應急情況下,也不應該將工業污水直排,進水口不能有旁空,而應加一個安全池,將無法處理的污水暫時儲存,檢修設備之后,再將污水進行處理。
生活污水直排漣水?
“之前,這里的水清澈見底,還可捉到魚。”70歲的村民周德森指著田中間的一條水溝告訴記者,而現在溝底有一層厚厚的沉淀物,水也是灰色的,空氣中有一股刺鼻的臭味。
周志明說那是生活污水,皮革廠為了降低污水處理的成本,把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分開,生活污水直排漣水,而工業污水則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為檢驗該水是否屬生活污水的說法,記者拿一個礦泉水瓶取了水樣。
在村民的帶領下,在污水處理廠的外側,記者看到了第二個排污口,排污口的水流量較大。周志明說,那就是皮革廠排出的生活污水,管道經過污水廠下面。而村民們認為,污水廠是經過此管道將未處理的污水偷排出來的。
省環保局副局長彭翔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一個廠只有一個排污口,但因南方多雨,所以有的廠有兩個排污口,一個是雨水或生活用水出水口,一個是工業用水出水口。
但該污水廠和皮革廠兩條水口分界不明確,如果存在村民所言的情況,可能存在“偷排”問題。對于村民們懷疑的偷排、漏排的情況,環保局將重點排查。
湘潭市環保局負責人拿走記者所取的水樣,承諾將對水樣進行化驗,同時對村民們反映的情況進行查實。
雖然當地政府為皮革工業這個行業的治污作出不少努力,但治污之路還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皮革行業易受暴雨火災影響企業參保率高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