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從“制車”到“造人”
2008年年初,豐田汽車終于在銷售額和利潤上雙雙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業“老大”。
所有了解豐田的人都不會驚訝,就像職業經理人唐駿曾對本刊記者說的那樣:“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個汽車制造商,那一定是日本企業;如果全世界的公路上只跑一種車,那一定是豐田汽車。”
這可能是對日本制造業實力最形象的說法。
幾乎所有對豐田的研究,都將其成功歸結為“豐田生產方式”。各國制造業也都紛紛效仿,希望能將“豐田生產方式”成功復制。但是很多年來,很少有企業能真正將豐田方式復制成功,尤其是中國制造業。有人將原因歸結于日本的國民性、社會環境等原因,但即便是在日本本土,也并沒有一個企業成功再造一個“豐田”。有人將原因歸結于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薄弱,但先進如通用電氣,也在學習豐田上建樹頗微。
學豐田,到底應該什么呢?
2008年4 月底,“《中外管理》訪日第四研修團”再度前往豐田。這一次,我們希望能找到“豐田生產方式”之外的一些原因。
豐田的“戰略”與“人”
幾次訪問豐田,研修內容都緊緊圍繞TPS (豐田生產方式)展開,“看板”、“現場”、“零庫存”,專家講授的內容幾乎都跟一線生產有關。問及為何豐田能超越通用,答案幾乎仍然是“持續改善”和“拉動式生產”。
但我們注意到:與其他成功的歐美企業相比,關于豐田的成功,似乎很少有人談及對產業格局變化的應對,也很少談及決策層的戰略管理。
難道除了生產管理,豐田的成功在戰略制定和執行上就乏善可陳嗎?
“當然不是!”日本中產連北京代表處技術總監胡光書說,“豐田非常重視戰略。之所以有豐田不談戰略的感覺,跟我們理解的‘戰略’和豐田眼中的‘戰略’有所不同有關。”我們提及“戰略”,更多地將其看成一個宏偉的、宣言式的、階段性的、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案。每個企業制定戰略的時候,無不希望它是一劑良方,能藥到病除帶給企業希望。而豐田的戰略更多的,是基于內部能力并結合外部變化的長遠目標。“在計劃方面,我們更加強調制定老老實實的目標。”
渡邊捷昭,豐田汽車株式會社社長曾這樣說。
“‘方針管理’,可以認為是日本企業戰略的體現。”胡光書說。同時,豐田相信中長期的方針必須是從日常管理中來,又回到日常管理中去的。沒有日常管理,這些戰略就不能轉化為員工的日常工作,不能轉化為員工手指尖的一個動作,那這個戰略就是假的。
而在豐田的“方針管理”中,一個不變的宗旨是:對“人”的培養。任何目標都是靠人來實現的,豐田始終相信:最好的人才一定來自企業內部。在豐田的研修課程中,每位專家都強調:“人”,才是實現這些管理工具、方針計劃的關鍵。
“不論是‘看板’、‘拉繩’,都是管理工具,關鍵是:如何讓員工愿意使用這些工具,愿意發揮工具的能量。”胡光書說。事實上,豐田認為:越是自動化水平高的時候,對人的要求也就越高。企業應該考慮怎樣鼓勵員工去實現方針,保證生產。“豐田的做法是給每個員工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并相信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因此激發出來。”町野隆美,日本生產方式專家強調說。
豐田的“創新”與“人”
在豐田的參觀學習中,我們時刻聽到的是“改善”,并且多是基于生產一線的小改善,而很少聽到他們談及更具顛覆性和革命性的“創新”。
“革新是中層以上才考慮的問題。”日本生產管理專家菅沼邦治這樣說。
這多少令人費解:豐田管理不是最強調“自下而上”嗎?為什么“革新”就是中層以上才考慮的問題呢?“這里我們要理解一個關鍵,‘積累改善達到革新’。”胡光書說,“之所以說是中層才考慮的問題,是日本企業認為基層員工更重要的是‘培養改善能力’,希望他們在改善中得到成長。”
“積累改善達到革新”,是豐田創新的核心。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在技術上,一線一個個小的成果,反饋到前段,帶來相應的技術、設計上的變化;另一方面,通過不斷改善,達到個人的成長。而當一線員工成長為中層管理者時,就更具備經驗、能力和視野提出革新方案。
“事實上,豐田是現在最具創新精神的汽車制造商。”華夏基石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施煒說,“他們是推出新車速度最快的公司,在營銷模式上也曾做出顛覆式的創新。”
在豐田看來,創新是一個結果。它是“人”在的成長和積極性發揮到一定程度狀態之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產生的一種結果。豐田相信:不能發揮人的積極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豐田的創新,始終貫穿以培養人為中心的思路。
“培訓”甚至成為重要的創新內容。2005年,渡邊捷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的創新就是,我們比以前更加注意人才培訓。我們更加注重對中層經理的培訓。因為中層經理是整個組織的核心,他們知道豐田下一步要做什么,整體目標是什么。”
豐田的“標準化”與“人”
在豐田研修期間,我們注意到,當提到改善的時候,專家們必然提到“標準化”。“沒有標準,就沒有改善。”日本生產方式專家佐佐木元說。標準是不斷改善的基礎,但標準一旦制定下來,不是很容易造成死板和僵化嗎?
“在生產管理上,這就是日本‘標準化’和歐美‘標準化’最大的區別。”
町野隆美說。歐美企業把標準作為“理想狀態”,而日本把標準作為一個“起點和現狀”。日本企業用標準來判斷異常和正常。符合標準的就是正常,不符合標準的就是異常。
更關鍵的是,日本管理的標準化是服務于人的,而歐美管理中的標準化是為了限制人的。日本企業的“標準”是人人都能通過培訓達到的現狀,而歐美企業的“標準”是一種理想要求,如果達不到,就追究責任。“這就是歐美精益生產和日本生產根本區別之一。”町野說。
另一方面,日常管理的“標準化”,和美國企業管理的“流程化”也有著根本的區別。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管理過程、提高了效率,但也在很多情況下造成了官僚主義和管理僵化。“日本的‘標準化’被定位為管理者自身的責任,并且是考評的對象。美國則是‘單行線’(自上而下),‘流程’會將責任推向一線員工,員工成為考評對象。這樣一來,機制管理及工具都不能反映現場的意見,因為員工擔心承擔責任,而不愿反應情況,經過一個時期后出現官僚主義和僵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町野說。
“最重要的是,”町野強調,“日本管理的基礎是相信‘人性善’,相信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不是靠考核,而是靠鼓勵和激勵被激發出來的。這跟日本人民的性格無關,這是人類的共性。”
- 上一篇:“猛人”吳起的團隊激勵之道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