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長三角開放促發展 加快鞋革行業步伐
近年來,我省各縣(市)積極貫徹落實大開放和東向發展戰略,與長三角經濟圈融入日深。3月中旬至4月中旬,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到望江、桐城、樅陽、來安、郎溪、廣德、南陵、繁昌等八縣(市)就發展縣域開放型經濟進行專題調研,對我省縣域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提出一系列建議。
開放促進發展
“十五”以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縣域開放型經濟發展,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搭建與長三角地區合作平臺。調查發現,皖江八縣(市)積極貫徹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長三角地區作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主動承接資本、產業轉移,縣域開放型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2002年以來,八縣(市)生產總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2007年總量達到442億元,平均增速20.83%。
“十五”以來,八縣(市)引進省外資金平均超過68億元,引進的資金大半來源于長三角地區,表明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已成為我省縣域經濟建設的投資主體。
各地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樅陽、來安、郎溪、繁昌實行“一區多園”,因地制宜依托資源或支柱產業發展工業園區,其中樅陽縣開發區2007年稅收近4億元,對縣財政貢獻50%以上;桐城、南陵、郎溪、來安開發區2007年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以上;廣德縣開發區2007年實現工業產值55.29億元、稅收2.17億元。從總體看,各地園區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已初具規模,如望江棉紡織印染產業,繁昌孫村輕紡服裝產業群,樅陽的建材、造船、汽車零配件工業板塊,南陵的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變壓器企業,桐城的塑料、羽絨加工產業,來安的建材裝飾、硅能產業,郎溪的箱包產業集群,廣德的機械電子、服裝紡織箱包、竹制品等產業群,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效應開始顯現。
期待突破“瓶頸”
在調研中,各地反映現在與長三角地區交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亟待突破“瓶頸”。
開放意識不濃、服務意識不強制約著開放型經濟發展。一些部門對上級文件照搬照發,不關心基層想什么,不愿指導基層解決執行宏觀政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繞著走,怕擔當風險,影響個人仕途。
制度創新有待提高。有的地方反映,我省出臺的有關政策與外省相比,原則性太強、“干貨”較少。2007年我省實施的擴權強縣試點,尚缺統一協調的政策,如外商投資3000萬美元以下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但營業執照審批權沒有下放,仍要到省工商局辦理。
項目用地指標難。目前,我省縣域面臨承接長三角產業加快轉移的難得機遇,也擁有土地資源的優勢,但普遍存在項目用地指標緊張的矛盾,基層干部對此感到焦灼。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交通等基礎設施與長三角地區不對接,一些毗鄰蘇浙的邊界地區仍存在“斷頭路”、“羊腸路”、“坑洼路”。其次,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尤其是正在籌建的開發區,起步晚,交通等設施簡陋。服務質量也有待提高,有的縣(市)辦理商檢、報關、外匯結算手續繁瑣不便;有的物流業落后,導致投資成本增加;有的地方生活、上學等條件較差。一位浙江投資商感慨地說:“到安徽投資,感到事業上有奔頭,生活上讓人皺眉頭。”
企業融資難。一些銀行貸款偏愛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輕視加工制造行業,即便同意貸款但條件繁瑣、苛刻、額度較低;有的企業配套設施投入高卻不能抵押,擔保金也高,影響擴大再生產。
實現觀念對接
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各縣(市)將迎來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廣闊空間。省政協調研組認為,我省推進縣域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既有獨特的優勢,也有良好的基礎;既是加快縣域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經濟發展形勢的必由之路。我們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與發達地區實現觀念對接。
應樹立“無外不快,縣(市)外是外”的開放觀念。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靠國家投入,太少;靠原始積累,太慢;靠銀行貸款,太難。只有緊緊抓住長三角等發達地區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加快轉移的契機,堅持以蘇浙滬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大力發展縣域工業、現代農業和服務業,才是加快縣域崛起的一條最現實、最有效的捷徑。應把推進與長三角合作、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一號工程”來抓,繼續納入地區和地區領導考核內容。
應破除狹隘的保守觀念。全國各地競相引進長三角地區企業,我省縣域雖擁有區位、資源等優勢,如果消極等待,無所作為,將會失去優勢、失去機遇。要學習浙江嘉興勇除狹隘短視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資源觀,大做“無中生有”的文章,主動出擊,發展“兩頭在外”產業,打造“無木成為木業大縣,無布成為服裝之鄉,無皮成為皮革之都”的“零資源經濟”。
提供政策支撐
當前應著眼加快與長三角地區體制對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如一位浙江商人所說,不能不結合實際對中央政策照搬照套,應該多唱、唱響安徽“地方戲”,著力創新符合安徽發展實際需要的政策。
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縣域擴權松綁。各地對省委、省政府實施擴權試點政策非常歡迎,但認為步子太小,應借鑒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在擴權范圍上更放寬一些,在管理權方面下放更多一些,在配套政策方面更完善一些,賦予縣級更大的自主權,激發縣域的發展活力。同時,實行強鎮擴權試點,選定綜合實力較強的中心鎮,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還應繼續削減行政審批項目,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狠抓政策的落實,加強監督檢查,對包括擴權試點在內的政策要落實到位,消除中層梗阻現象,保證全省上下政令暢通。
各縣(市)普遍反映,希望實行靈活務實的土地政策,在用地指標上向縣域傾斜,向發展較快的縣域傾斜,向大項目傾斜。建議將大項目用地指標單列,引導招大商、發展支柱產業。還應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縣域地方銀行網絡、擔保體系,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加大招商力度
在推進參與泛長三角合作進程中,必須拓寬思路,以更高的熱情、更新的方式、更活的機制、更優的政策打好招商攻堅戰。
省政協調研組建議,應進一步加大對我省縣域比較優勢的宣傳。切實加大對我省各地縣域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成本優勢、生態優勢等宣傳、包裝和推介力度;組織開展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交流,為縣域參與合作搭建平臺。
在區域合作上,沿邊縣域可發揮區位優勢主攻蘇浙,實行無縫對接;其他縣域應發揮資源、服務優勢,與蘇浙滬實行項目對接;還可以蘇浙滬為橋梁,與臺港澳地區以及國外的資本、技術對接。在產業項目上,突出高新技術和具有產業集聚效應的重大項目。在招商領域上,要從工業向農業和服務業兩頭延伸。在招商形式上,在發揮行政強力推動的同時,提倡和扶持中介機構參與招商,通過招商工作商業化和市場化運作,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性。
加強園區建設
應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龍頭工程,依據規劃、建設、招商立體推進的原則加快建設步伐。
應加大規劃建設力度。因地制宜編制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規劃,明確園區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基礎設施和功能區建設,正確引導企業入園。對在籌建的縣工業園區只要達到條件、形成規模,及時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把園區建設與發展開放型經濟緊密結合,把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第一載體,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
- 上一篇:巴基斯坦皮革面料出口上升35.46%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