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鞋業地震 “候鳥”集體西遷
一場鞋業的地震正在發生,震中在東部。從2007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兩大鞋業基地東莞和溫州就有大批中小鞋企倒閉。
“如今企業談及成本不再是關系利潤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繼續活下去的問題!币晃恍罄习宓男睦镌挼莱隽藮|部鞋企正面臨的生死煎熬。
“在產業轉移的全球背景下,如今,制造業超飽和的東部地區正遭受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多重難題!敝袊じ飬f會理事長張淑華說出了東部鞋老板的煩憂所在。
但與此同時,有著西部鞋都之稱的重慶璧山,卻在大張旗鼓迎接著這一產業調整的機遇。
成本革命
成本革命,這個詞在今年的溫州鞋業內異常流行。
中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奧康集團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的制鞋整體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在皮鞋零售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奧康今年專門成立了成本小組,設立專職崗位,對成本控制工作進一步細化。原材料量化使用、人力資源進一步整合,甚至辦公、生活小區的能源節約等都在考慮之中。
在有中國鞋都之稱的溫州甌海工業區,往年此時正是生產繁忙的時節,今年卻顯得冷清了許多。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減弱,因此企業做單都變得小心翼翼。
“其實企業不是沒有單子做,而是有單不敢接,受人民幣匯率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有些七八月份的單子都不敢接,只能接些近期的!币晃挥500人制鞋規模的企業老板表示,“企業的整體成本比去年上漲了26%左右,其中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僅員工工資這塊就增加200萬元,其他大部分成本就是原材料、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等,現在企業基本在保本經營,進退兩難!
當地鞋業協會的調查顯示:僅甌海區就有將近1/3的中小鞋企倒閉或者慘淡經營;還有1/3的鞋企保本經營,另1/3也僅有微薄利潤。
“來得太快了,我們都沒有準備,簡直像一場災難!币晃唤洜I了30多年鞋業的鞋企老板說。
同樣的境況,珠三角似乎更加嚴重:根據亞洲鞋業商會2007年11月的統計報告,在廣東的鞋廠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廠已經關閉1000多家,其中在兩三個月內,惠東的3000多家鞋廠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廠倒閉。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產業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業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運。目前珠三角超過70%的企業仍靠“低成本、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模式,始終居于價格鏈低端,利潤僅在5%-10%之間。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優勢喪失,就直接面對生死抉擇。
西部機遇
與東部鞋企面臨困境迥然不同的是,位于重慶璧山的中國“西部鞋都”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每年6000多萬雙皮鞋由此銷往世界各地。
據重慶奧康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遠武介紹,從2003年5月起,由奧康集團投資打造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建設就拉開了序幕?傉嫉孛娣e2600畝的園區基地,一期工程1000畝,建成中國西部最大鞋材交易中心,占地137畝的奧康集團生產基地——重慶紅火鳥鞋業有限公司,目前紅火鳥男、女士皮鞋已獲得國家免檢和重慶市名牌產品。
二期占地1600畝,在完善一期的基礎上建成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質檢中心,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巴西、開羅在內的50戶造鞋企業將于1年內陸續建成竣工投產;三期工程已完成前期規劃工作,占地2500畝,將建設皮具、制革和制鞋品牌企業的生產加工基地,引進一批知名制鞋企業。
如今5年過去了,一期工程早已順利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西部鞋都摸索出了一條“東西互動、合作發展;優勢互補,聯手打造;富民興業,實現多贏”的成功路子。
其實,西部鞋都的成功運作以及西部鞋業的繁榮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正是西部的成本優勢。
對于目前單純依靠成本生存的中國鞋業來講,西部具有絕對的土地、能源、交通運輸、勞動力等優勢。據估算,與在東部沿海相比,在重慶璧山每生產一雙鞋企業可節省20%的成本。
與此同時,重慶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以及長江黃金(207,-0.14,-0.07%,吧)水道低成本物流的優勢。長年從事從西部到上海出口貨運業務的四川佳匯物流公司負責人李昆向記者介紹,西部企業出口物流成本約占產品總成本的20%,而水路運輸的費用僅為公路的一半、鐵路的1/3。
而且就在最近,重慶寸灘保稅港區已通過國家海關總署審議,保稅區建立后,外貿出口產品不用再到上海報關出口,直接從重慶走水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西部地區畜牧業發達,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牛羊豬等生皮資源,長期以來這些生皮被長途運輸到東部沿海地區加工成皮革,再輸送給東部的皮鞋生產企業。這種“皮在西、鞋在東”的狀況不符合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對于制鞋企業來說,增加了生產成本!皷|鞋西移”則可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
產業轉移
寒冬來臨,東部的“候鳥”正在集體西遷。
“在整個東鞋西移的過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無形的手——成本! 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認為,制鞋業是“候鳥經濟”,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上世紀60年代,世界鞋業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中國臺灣地區,90年代轉移到廣東東莞和浙江溫州。如今,鞋業中心正向我國中西部轉移,西部的低成本優勢如同一片巨大洼地,吸引東部資本流入。
“奧康之所以選擇在璧山投資,應該是奧康直面中國鞋業由東向西轉移的趨勢,迎接來自國內國際競爭戰略性調整的結果!眾W康集團總裁王振滔這樣說。
在奧康的帶動下,西部鞋都的制鞋企業迅速發展,沿海地區的企業也紛紛向西部轉移。近日,原本在東莞為巴西鞋業巨頭派諾蒙公司配套加工的20余家鞋廠,不堪成本的壓力,也悄悄集體遷到了西部鞋都璧山,準備二次創業。
“東鞋西移”也為開拓西部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由于外貿受阻,不少鞋企紛紛轉內銷,東莞鞋業的三大巨頭裕元、興昂、華堅,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創立自己的品牌搶攻內地市場。在這場內銷戰中,西部市場成為各鞋企的逐鹿之地。
近日,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皮革貿易交易中心即將投入運營,該皮革城集皮具、箱包、皮鞋和皮裝的批發、零售、展示于一體,立足重慶,輻射四川、貴州、云南等周邊地區,為鞋業內銷開發西部市場提供了便利。
“東鞋西移”過程中,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如果說能源、勞工短缺給東部沿海的制鞋企業播下外逃的“火種”,那么政府的政策導向則是推動鞋業外逃的“催化劑”。
制鞋業,對東部沿海來說是雞肋,對于廣大中西部城市來說卻是誘人的香餑餑。制鞋業能帶來龐大的就業人群,能帶動巨大的GDP產值,有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這讓地方政府心動不已。因此和東部政府態度截然不同的是,重慶市政府則加緊規劃園區、出臺優惠政策,敞開大門歡迎東部制造業的入駐。今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主動出擊,到東部沿海城市招商引資。
業內人士稱,“這場東鞋西移運動如同候鳥遷移為了躲避寒冬一樣,中國鞋業寒冬已經來臨,飛慢了的企業很有可能成為這個冬天的犧牲品!敝袊瑯I轉移的新路徑已經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