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業謀劃產業鏈輸出
近日在泉州召開的廣東、福建兩地鞋革行業交流座談會透露出這樣一個趨勢:福建尤其是泉州的鞋企,目前正謀劃前往東南亞或者中南美洲集體設廠,欲通過包括鞋機、鞋材、制鞋等環節在內的整條產業鏈輸出,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借此打開拓展國際市場的新通道。
福建省鞋業行業協會已就此事牽頭組織了調研考察。
目標通道:發展中國家
據福建省鞋業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泉州產的旅游鞋、運動鞋占世界鞋業市場的不少份額,然而由于國際市場的變化,以及國內生產成本的日益高漲,鞋企的出口利潤不斷被壓縮,泉州越來越多的鞋企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處于發展中狀態的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地區的一些國家,則在市場需求、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方面呈現出較大優勢。所以,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調研,我們發現,往這些國家拓展,直接在當地投資設廠,然后再在當地市場進行銷售,甚至將產品銷往其他國家,有利于企業應對目前的國際貿易形勢,走出一條國際化道路。經過調研考察,目前我們的目標基本鎖定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以及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該負責人說。
他表示,在較早之前,泉州單家企業前往這些地區投資設廠的案例也有一些,但由于單家企業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顯得勢單力薄,在諸多方面與當地相對方談判的籌碼不多,所以效果并不好,過去之后往往受到不少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形成‘聯合走出去’的思路。一方面,企業抱團實力將更強大,對那些發展中國家更具吸引力,相對方為了能招商成功,可能會給出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企業聯合起來之后,可由政府有關部門及行業協會出面和當地政府進行溝通,并簽署有關合作協議,雙方都在預先商談好的框架下進行合作。如此一來,可減少出國設廠的企業進駐之后可能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他說。
拓展思路:產業鏈輸出
企業的發展需要產業鏈的整體支撐。鞋企抱團到發展中國家設廠拓展,如果在當地沒有完善的產業上游供應鏈支持,如鞋材、皮革等原輔料以及鞋機等生產設備的供應,對企業而言,雖然土地、勞動力等成本降低了,采購成本卻反而大幅上升。
記者了解到,此次福建鞋業謀劃抱團出擊時,已將產業上游供應的問題考慮在其中。據介紹,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不少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不僅產業規模不大,產業鏈也還很不完善,因此在此次計劃中,鞋材、鞋機等上游供應企業的同步“走出去”也被納為重點。如果計劃實施成功,未來一起到海外設廠的不僅有泉州的龍頭鞋企,還會有不少中小鞋企,以及一些較有實力的鞋材、鞋機企業。
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如果能成功抱團打開拓展國際市場的新通道,那么其所有產品的研發中心仍將留在本地,因為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福建尤其是泉州鞋業的產業集群效應已經非常明顯,設計人才比較多。“以后,我們可能也會考慮從泉州出口半成品到國外的分廠。”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經驗借鑒:粵鞋進駐東南亞
在廣東、福建兩地鞋革行業交流座談會上,廣東皮革協會理事長王建新表示,廣東目前已有不少鞋企進入越南等地投資設廠。“目前珠三角已開始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廣東省有關部門鼓勵鞋企往粵西、粵北拓展,但大多企業選擇的是將部分生產基地設到越南等國,尤其是一些港資、臺資企業。同時,多數企業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總部仍留在本地。”王建新說。
他表示,對廣東的本土鞋企而言,實際上它們是實現了一種經營轉型,多數企業采取的辦法是到東南亞國家設廠,然后分離出部分產能,安排到這些國家去生產,或者是從國內出口半成品到國外的工廠,加工之后再銷往世界各地。
專家觀點:海外拓展應謹慎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泉州鞋企正在或準備擴建海外生產基地,如峰安(中國)皮業有限公司在越南投資建廠,寶峰公司兩年前就開始到菲律賓、越南及印尼考察,并有意把海外的廠設在印尼,晉江國輝鞋業有限公司也已在越南設廠。與此同時,一些東南亞及中南美洲國家也發現了這種趨勢,紛紛派出商務代表到泉州考察,如菲律賓與越南此前就分別組團并派出商務代表到泉州,處于中南美洲地區的洪都拉斯與委內瑞拉等市場也送來秋波。
專家分析認為,泉州鞋企設廠海外應謹慎,要圍繞是否有利于減少成本、有利于輻射其他地區、投資環境是否穩定、用工成本是否低等方面來綜合考慮。專家認為,泉州鞋企抱團到海外設廠是一種不錯的國際市場拓展方法,一方面可在國際市場打響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便于企業之間的相互照應,形成團體協作的優勢。
福建鞋業謀劃產業鏈輸出鞋企有意抱團設廠海外,打開拓展國際市場的新通道











